圣人的伟大作为

标签:
文化《中庸》天下天地喜怒 |
分类: 儒家 |
《中庸》所推崇的古代圣人有舜、文王、武王、周公四人。他们都是「德为圣人,尊为天子」的典型,亦即所谓的「圣王」。《中庸》除了叙述圣王的伟大教化之外,还指出一般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就是「君子之道」与「圣人之道」。详情已多所论述;圣人之道则展现了「修道之谓教」的教化成果。
《中庸》从第二十二章到终篇的第三十三章,所谈全都聚焦于此。就以第二十二章来说,它描绘了儒家理想,同时也是人类所能向往的完美境界。其文如下: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上述一句话分为五段,只有第一段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只在理论上可以理解,因为它是「同语重复」或「分析命题」。换言之,「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语无异于某种定义,没有说明客观事实。试问:「至诚」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尽其性」?即使接受这个定义,后续的话在说什么?「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由此语可知上述「唯天下至诚」所指的是圣王,因为只有圣王一人在尽其性而行善时,他所处的「与别人的适当关系」会涵盖天下所有的人,由此做到「尽人之性」。然而,即使是圣王,以尧舜为例,在孔子看来如何?他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是「尧舜其犹病诸」,意即是连尧舜都觉得难以做到的事啊。
接着,第三段是「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当然是假设之语,但《中庸》认为这种假设可以成立,其根据是:「天命」与「天之道」两者的源头同样是「天」。如果天下人间都安顿了,就没有理由怀疑自然界的万物不能尽其性。至于后续的第四、五段,则是由此推出的合理结论。
《中庸》对「至诚」的效应多所描述。如「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第二十三章),「化」指教化百姓。又如「至诚如神」(第二十四章),因为他能「前知」,预先知道未来。以及「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第三十二章),「天下」指人间而言,圣人自可负责;但有关天地之化育,在此用「知」字,比起前述的「参赞」较为平实可行。
若要明白如何由「天下」推及「天地」,最好回到第一章后半段所说的「致中和」。原文如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时,称之为中;表现出来都能合乎节度,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天下众人共同的基础;和的状态是天下众人通行的正路。天下众人「完全做到」中与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生育发展了。
「致中和」是指天下众人完全做到中与和,这个责任主要在圣王身上,但同时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如果人类社会完全太平,天地万物又会有什么问题呢?《中庸》所揭示的,不正是所有人文主义者所憧憬而未及明说的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