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与明

(2014-07-11 05:35:05)
标签:

洞见

明诚

诚明

明儒

《中庸》

分类: 儒家

儒家的教化理想推源于对人性的洞见。《中庸》第二十一章不过二十个字,但却是理解此一洞见的契机所在。其文如后。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白话语意比较清楚,是说:由真诚而能明善,可称为本性的作用。由明善而能真诚,可称为教化的作用。真诚到一定程度就会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就会真诚。


这段话应有普遍意义,是对每一个人说的,而非如朱注所谓分为圣人与贤人二种表现。理由如下:先说《孟子离娄上》所云:「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中庸》也有几乎完全一样的话:「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第二十章)如果明善在诚身之先,则天下最早的人如何明善呢?若不愿相信某种上天的启示,就必须接受「由真诚而能明善」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是人人具备的,所以要接着说「谓之性」。孟子说:「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告子上〉)即是此意。


再借用孟子的话,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其心」即是真诚到极点。「知其性」即是知道本性的要求是行善避恶,亦即可以明善。有趣的是,在《孟子尽心上》他笔下的舜「似乎」也展示了「由明善而能真诚」的一面。原文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舜显然是「闻见」了善言善行,亦即由明善而引发内心真诚的力量,然后力行实践才能成就为圣人。


问题是:如果舜一生未曾明善,他就无法诚身了吗?这个问题是虚拟的,因为没有人可以脱离群体而生活,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孟子的「深山野人假设」只有理论意义而无实质意义。他要说明的毋宁是:明善与诚身不可二分,因此《中庸》接着要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朱注的问题即在于区分二者,因而使人产生疑虑,亦即,难道圣人是天生的吗?


既然多次引述孟子之语,不妨再补充一点。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尽心下〉)那么,他口中的「大人」与「圣人」提供了何种示范?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赤子之心一片天真自然,合乎真诚的要求,因而也会表现「率性」,顺着本性的要求去行善。至于圣人,则孟子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孟子尽心上〉)人生来即具有人的形体与样貌,其中自然也蕴含了人的本性,但只有圣人可以充分实现此一本性的要求。换言之,大人与圣人皆为所有的人可能达成的修养目标,只是一般人的努力还不够而已。


因此,我在语译本章后半段时要强调「真诚到一定程度就会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就会真诚。」这里说的「一定程度」,即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所描述的。第二十章还说了一句令人振奋的话:「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在此,所知者属于「明善」,所行者属于「诚身」,两者相联为一体而「修道之谓教」的目标亦不远矣。

诚与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