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儒批评佛老

(2014-07-01 07:48:08)
标签:

股票

佛老

孟子

儒家

圣人之徒

分类: 儒家

今日谈国学,必须面对的另一项挑战是:如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及道家的不合理批评。

宋儒眼见当时的思潮,颇有“不归于佛,则归于老”的趋势,宛如处在战国时代中期的孟子所说的“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的情况。孟子身为儒家代表,起而声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颢说得很明白: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佛氏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危害尤甚。杨墨之害亦经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

与孟子不同的是,这儿所谓的“佛老之害”经宋儒辟之,不但没有“廓如”(清理干净),反而继续发展,声势不弱。《宋元学案》有这么一条纪录:

“伊川(程颐)自涪归,见学者凋落,多从佛学,独先生(杨龟山)与上蔡(谢良佐)不变,因叹曰:“学者皆流于夷狄矣,惟有杨、谢长进。”

“佛老”分指佛教与道家。佛教是有组织的宗教,其教义、仪式、戒律皆十分完备,对儒家学者自然成为首要威胁,因此自唐朝韩愈大力抨击佛教之后,宋儒再接棒上阵,实属可以理解之事。那么,如何批评呢?


一,佛教的问题

在宋儒看来,佛教对“天理”与“人性”都有偏见,所以落实在人生中完全走了样。

张载说:“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所谓疑冰者与。”亦即佛教肯定“万法皆空”,其实有如“夏虫不可语冰”,是因为不明白天命(或天理)之生生不已。

《宋元学案》的编纂者黄百家说:“吾儒之学,一本乎天理,而佛氏以理为障。”他又说:“佛氏以性为空,故以理为障,惟恐去之不尽,故其视天地万物,人世一切皆是空中起灭,俱属幻妄,所以背弃人伦,废离生事。”既然如此,人们为何还去信佛呢?欧阳修的解释是:

“彼为佛者,弃其父子,绝其夫妇,于人之性甚戾,又有蚕食虫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归焉者,以佛有为善之说故也。”

这种解释太过简化,如果佛教靠着“为善之说”就可以使人相率而归,那么请问:儒家难道不讲“为善之说”?如果也讲,那么为何一般人没有闻风景从?理由或许是:佛教的“为善之说”讲得比较完备,包括死后报应与轮回之说。黄百家编辑《宋元学案》,看了所有宋儒的“性善之说”,但他不去反省这套说法何以不能吸引人,反而责怪佛教的轮回教义。他说:

“而其尤可痛恶者,创轮回之说,谓父母为今生之偶值,使人爱亲之心从此衰歇,而又设为天堂地狱种种荒唐怪妄之谈,诪张凿凿,所以为异端也。”

自视为正统,才会批评别人为异端。宋儒对佛教的批评有多少道理呢?程颐弟子游酢(定夫)说:“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而其所以破物者,自不以为然也。”后来游酢被人说成“程门罪人”,但是我们不必“以人废言”,也许他所表现的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可贵精神啊!


二,道家的问题

道家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其思想经过魏晋时代“新道家”的发挥,以及道教的宗教化使用,面貌早已显得模糊不清。宋儒认为自己是儒家,属于名门正派的道统,自然也要批评老子与庄子了。

他们的批评主要是抓住一两句话头,就大作文章。譬如,老子第四十章出现了“有生于无”一语。张载说:“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事实上,老子此言的意思并非“由虚无生出万物”,而是“有形之物来自无形之物”。老子强调“道生万物”,试问:道是真正的虚无吗?当然不是。

至于庄子,则受到的误解更多。他认为人的修养应该先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再由悟道而展现人所特有的“精神”。但是,程颢怎么批评?他说:

“盖人,活物也,又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必欲为槁木死灰,除是死也。”

程门弟子谢良佐请教程颐有关庄周与佛教的对比,程颐说:

“庄周安得比他佛。佛说直有高妙处。庄周气象大,故浅近,如人睡初觉时,乍见上下东西,指天说地,怎消得恁地只是家常茶饭,夸逞个甚底。”

由这句评语可知程颐没有读完《庄子》,或者读了也没有什么心得。《宋元学案》记叶六桐曰:“明道(程颢)不废观释老书,与学者言,有时偶举示佛语。伊川(程颐)一切屏除,虽庄列亦不看。”由此可知,程颐连《庄子》、《列子》也都不看。

不看《庄子》而妄意批评,所说的难免只是“家常茶饭”。一言以蔽之,宋儒对佛教与道家的批评,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


宋儒批评佛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