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朱熹错了》说几句话-余论-兼答网友的书评

标签:
评论者哲学如何学者艾小艾 |
分类: 儒家 |
有些评论者具体指出某些章句的诠释,认为我的说法也未必正确,如“束修”、“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无友不如己者”、“贤贤易色”、“绘事后素”、“吾不与祭如不祭”、“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等。这些问题,我在书中都各自写了一千多字来讨论,在此不再赘述。我只想指出一点,就是评论者所举出的理由或不同诠释,我“早已全都知道”。
我学习《论语》,曾经仔细读过两部书。一是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其中引述了汉代以来的将近三百家注解。二是日本的竹添光鸿所编纂的《论语会笺》,其中参酌了编者所知所有的日本学者的研究。换言之,以这四百多位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再拜读近年十数字专业学者的心得,我自己再作谨慎的思考,然后写下我的译解版本,在东方出版社正式发行。我出版的其他的国学“译解版”还有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易经。
我从十八岁起,接受西方哲学的训练,知道如何掌握一个哲学系统的核心概念,如何从这些概念推衍出一个完整的架构,以及如何评估一派哲学的价值。我研究儒家的心得甚多,但在向人介绍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困难即是大多数人“先入为主”,早就接受了朱注“四书”的重要观念,然后不假思索的认为我在“标新立异”,并且急着为朱注辩护。请问:如果有人真的相信朱注所说的“人性本善”,那么他要如何解释日常所见的各种颠倒离奇的、层出不穷的、匪夷所思的“罪恶”?他要如何面对自己“起心动念”时许多显然不善的动机,以及在具体行为上难以自圆其说的、损人利己的动作。
既然如此,何不回到孔孟的原典,把握“真诚”的指示,由内心(良知)的不安与不忍,提醒自己主动做到“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做到孔子所指示的两个重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性是向善的,所以教育与政治是必要的,否则人的社会如何可能变得更好?
最后,虽然无法一一响应评论者,我还是要就我所见各文,对他们表示感激,他们是:「一蓑烟雨伴书香」、「猫语猫寻」、「蓝宁」、「艾小艾」、「许亿」、「麻麻睇」、「问平生」、「崔朔玮」、「虎虎升威」、「冬瓜明」、「盛夏光年」、「玟涛」、「军中风流才子」、「青铜剑」、「琴殇小筑」、「雨云」、「云水」、「小清扬」、「苦茶」、「伊露桑」、「张剑」、「云有心」、「寰哥」、「骷髅党的铁匠」、「四当斋主人」、「静园主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