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向善”的意义-为《朱熹错了》说几句-兼答网友的书评

标签:
佛学孟子告子人性良知 |
分类: 儒家 |
我在《朱熹错了》一书中,已经就“人性向善”的意思说得很完整了。我在《孟子》部分,详尽分析了一系列概念,如“情、才、体、气、身、心、天、善、欲”等。但是,有些书评者,如“静园主人”,却视若无睹,依然抓住一些枝节问题,还指摘我的说法近似“告子”。这实在是让人深感无奈的事,所谓“断章取义”,亦莫此为甚。
我想,与其对“静园主人”的说法作一句句的反驳,不如我再度说明“人性向善”的观点。首先“性”是“一物生来所具有的本性”,这个定义放诸四海而皆准;告子所谓的“生之谓性”,在字面上并没有错,他的错在于认为这样的“性”是固定的、封闭的、不变的。人的“性”如果不是指“生来所具有的”,难道是指后天所习得的?
其次,人的“性”,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一点点的差别就在于:人可以因真诚而要求自己行善,也可能因计较利害而不去考虑行善问题。此所以孟子会接着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试问:这样的“性”不是动态的又是什么?至于告子认为“性像水一样,可东可西”,则孟子的回应是“只要不去干涉,水自然会向下流”,正如人在正常情况下(真诚之时)会自动行善。孟子关于人之行善,说过最具体的一句话是: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一个人真诚到极点而不去行善,那是不曾有过的事;一个人不真诚,则肯定不会有行善的举动。前一句没有问题,符合“人性向善”的理解。后一句则须稍加说明,因为世间有许多人是“不真诚而去行善的”,这些人是考虑“行善对自己也有利”,所以如此,可惜的是,世间以第二种人居多,所以孟子才要再三强调“义利之辨”。再说一次,“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不了解或不认同这个定义,请不必再谈儒家了。孔子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毕生志向,若不是出于这儿所谓的“善”概念,则根本不能成立。
再看“良知良能”,试问:良知是善的吗?良知是在一个人真诚时才会发生作用,并且良知是“对善的要求”,而不是“善”。宋明许多学者没有分辨清楚这两者,以致说了许多莫名奇妙的话,如“满街都是圣人”等。
正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人生才需要“择善”而固执之,人生的目标才要定为止于“至善”。并且,为了“仁、义”这些善行,必要时也才会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不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