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要说“人性向善”?- 为《朱熹错了》说几句-兼答网友的书评

(2014-06-27 05:29:31)
标签:

佛学

人性

孟子

孔孟

五伦

分类: 儒家

我在本系列二、三谈过,孔子与孟子都不会主张“人性本善”。我的想法是:后代的学者在描写孔孟的人性论时,所用的语词“至少”应该不违背孔孟的原意。譬如,孔孟都经常使用“善”字,他们都毫无例外地“以善为具体的行动或作为”。如果“善”是指“后天”的具体行为,那么,如何可能主张“人性本善”?并且,孟子还用过“本心”一词,而这个本心却可能失去,亦即“失其本心”,那么我们又怎能轻易使用“本善”一词?难道这个“本善”也可能失去?果真如此,则“何本善之有哉”?


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如果还有人认同朱熹的注解,以为孔孟主张“人性本善”,那么,首先就要请他清楚告诉我们:这儿所谓的“善”是什么意思?如果依孟子所说,以五伦或“孝悌忠信”(此亦五伦中的四伦表现)为具体的善行,那么有谁是“人性本善”,生来就具有这些“善”的?显然没有。


我们说“没有”,但朱熹主张人性本善,却偏要说有。我所写的《朱熹错了》在孟子部分,孟子明明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人心有“四端”,由四端可以推而行之,实践“四善”(仁义礼智)。孟子还特别强调:“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换言之,四端是“天生所具”,像手脚四肢一样,而四善则是由四端所做出来的后天的行为。(《孟子.公孙丑上》)


朱熹如何注解这一段话呢?他说人性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善,所以人性是本善的,而四端反而是这四善表现于外的端绪。这种诠释完全颠倒是非,以为天下无人能进行正常的阅读与思考。正如他看到孔子说“性相近也”,发现这种说法不符合人性本善论者所应该说的“性相同也”,就硬要说孔子讲的不到位,甚至讲错了,一如程颐所说的“何相近之有哉!”


那么,我用“人性向善”描述孔孟的人性论,是否较为正确呢?关键在于“向”字。这个“向”字若要发挥作用,有一个前提,即是人必须“真诚”。若有人不真诚,则他不是以“人”的身份在行动,而是以“高级生物”的身份在行动,亦即一切出于“计较利害”而已。


我的意思是:人若“真诚”,则内心自然出现一股“力量”,会要求自己去行善。善是什么?是“我与别人适当关系之实现”,这里就包括了五伦与“仁义礼智”在内。换言之,“人性向善”的每个字都有清楚的指涉。

为何要说“人性向善”?- <wbr>为《朱熹错了》说几句-兼答网友的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