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应邀到上海期货交易所演讲,题目是“人人心中有孔子”。第二天几位朋友安排我参加徐汇区街道办的参观活动。我们一行人参访了徐汇中学校史馆、徐家汇天主堂与藏书楼、土山湾博物馆。短短半天时光,使我内心惊喜连连,充满敬爱与感恩,还有几分归乡的舒坦。
我的父母亲是上海人,我1950年在台湾出生,家中兄弟姐妹七人,父母亲与大哥三人一向说的是上海话,所以我听得懂上海话,但说不来。我在上海带有亲切之感,因为置身于乡音之中,很容易引发幼年时期的美好回忆。父亲的最高学历是徐汇中学毕业,他谈到徐汇中学时,总会有些得意的神情,这一点我不太理解,但也深信不疑。因为我小时见过他用英语及法语同外国人谈话。高中毕业生竟有这种能耐,那里竟是一所什么样的中学?
进入徐汇中学校园,墙上一整排简介让人目眩神迷,它体现了中西文化在教育上的美好结合。其中有横匾“名媲汤南”四字,可谓画龙点睛,西方传教士中,汤若望与南怀仁在科学方面对中国有极大贡献,而徐汇中学则在教育方面造就了许多人才。校园中长期担任校长的马相伯先生铜像,我请朋友为我拍一张合照,心中满是敬慕之情。想到1940年前后,父亲曾在这所校园中学习与生活,我竟也孕生了一点淡淡的乡愁。从校史中得知,徐汇中学强调三育,就是“体、智、德”。这是源自希腊时代柏拉图的理想。它分别针对人在“身、心、灵”三方面的修养。由此可见当时创办这所学校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确实想把最好的东西带给我们。
接着我们参观了天主堂与藏书楼,这些是我在欧洲也见过的。很高兴看到它们保存得那么好。然后,到了土山湾博物馆,更让我大开眼界。除了我国传统的雕刻外,其中保存了许多西方传教士的画像,以及最可贵的,是当时孤儿院中的教导与学习资料。这半天参访的收获远远超过我们预期的,我感谢朋友的善意安排,使上海对我这个在台湾出生的上海人终于有了踏实的感受。今后当我说自己是上海人时,我心中想到的就是这一次寻根之旅的一幕幕景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