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小于孔子四十六岁,并且在同学中是资质较为鲁钝的,「参也鲁」(11.18)。但是《论语》中,除了以「子」尊称孔子为夫子(老师)以外,另有二人也一直称「子」的,就是「有子」(有若)与曾子(曾参)。因此,学者认为实际参与编辑《论语》一书的,应该是有若与曾参的学生。在学生笔下,不论自己的老师辈份如何,都一律称「子」以示尊敬。
因此,翻开〈学而〉篇,第一章是孔子的话,紧接着第二章就是有子的话,然后第四章就是曾子的话。稍后,在这第一篇里,曾子又出现一次,有子又出现两次。他们二人在学生中比较杰出吗?翻到〈先进〉所列的「四科十哲」,并未见二人之名。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并不复杂,但是朱注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他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他认为「三」是指以下三件事。问题在于:曾子不是以孝顺知名吗?他难道每日自省的没有包括是否孝顺吗?
事实上,「三」为多数之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样理解才无语病,才不会让人误以为曾子每日「只反省」这三件事。
其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点都十分清楚。主词是曾子自己:「我」在为人谋,「我」在与朋友交。但是,「传不习乎?」什么意思?朱注说:「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依他所说,曾子此语的主词转变为「老师」传授给我的。于是,简单的三句话,连主词都无法统一,实在不太合理。
曾子所说的应是:「我传授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先实践呢?」这三句话都是以「我」为主词,分别涉及三种对象:「为人谋」是针对长官或老板,「与朋友交」是针对朋友,「传」是针对学生。
如前所述,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因此孔子在世时,曾子是年轻而用功的学生。我们找不到曾子在孔子在世之前就去从政做官的数据。反之,孔子过世后,曾子既从政做官(可以为人谋),又开班授徒(可以传),至于交朋友则更是不在话下。因此,这整句话应该是曾子当老师时所说的,而由他的学生所记录下来的。类似的情况在〈泰伯〉篇还有好几段。《论语》中,曾子与孔子直接交谈的纪录只有一处,就是他宣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但是他这里所说的是否正确,我们将来再作仔细分析。
那么,我们如何学习曾子的自我反省呢?反省自己是否「不忠」、「不信」,这自然没有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老板也都有朋友。但是反省自己是否「不习」,又该怎么做呢?人人都曾是学生,但未必都是老师。因此,我们要把「传」字扩大来讲。
凡是长辈、长官或老板,在教导晚辈、属下或员工时,都需自省「我教导他们的,我自己是否先实践了呢?」至于父母教导子女时所说的一切,更是如此。因此,曾子之语依然有其普遍适用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