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误会孔子
(2013-10-06 21:23:19)
标签:
人性文化 |
分类: 儒家 |
清朝学者戴震(东原)在念私塾时,年纪十岁左右,出于好奇心请教老师:“朱子离孔子多久!”老师说朱子是南宋人,上距孔子大约二千年。其实没有那么久,是一千七百多年。戴震再问:“朱子离孔子二千年,为什么只有朱子了解孔子?”
难道从孔子到朱熹这一千七百多年里面,没有一位读书人了解孔子思想吗?戴震这么问,是因为自明朝科举制度以来,念书人必读的教科书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光看原文实在不明所以,因此念书人从小要念朱子的注解。于是,朱注成了标准本,朱子也俨然成了孔子的代言人。
朱子认为,自孔孟以来,直到北宋的二程(程颢、程颐)才算有人了解了儒家的真谛,而他是南宋人,则以集大成者自居。但是,朱熹真的了解了孔子吗?问题是:如何算是“了解”?
了解一位哲学家,要考虑他的核心概念,譬如:他对“人性”有何看法?他对“天”又有何看法?
孔子关于人性只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这么一句话,偏偏朱熹对这句话表示不同的意见。他一方面说孔子的“性”字是“兼气质而言者也”。意思是,孔子的概念有些混淆,在谈论“性”字时,没有像宋儒一般区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宋儒认为,只有天地之性(又名天理)才是人性,至于气质之性(此为人欲的由来)则不应列于性中。这样才能放心说“性本善”。但“性本善”是孔子的想法吗?
接着,朱熹特地引述他最崇拜的程颐的话说:“性即理也,理无不善,此孟子所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孟子所谓的“性善”是不是“性即理,理无不善”,这一点姑且不论,因为孟子“显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在注解孔子的“性相近”时,直接质问:“何相近之有哉!”这实在有些骇人听闻?他等于直接责怪孔子乱讲。
的确,依程与朱之观点,在主张“性本善”时,只能说“性相同”而不能说“性相近”。他们批评孔子的说法其实是出于他们自己对人性的看法。但我们还是要问:在探讨孔子思想时,我们要听孔子的话,还是要听程朱的话?答案很清楚。像这样的注解,实在没有分寸,如果要肯定朱熹“了解”孔子,也实在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