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值得费心讨论。
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材生,聪明过人,但同时也喜欢评论人物。〈宪问〉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即:子贡评论别人的优劣。孔子说:「赐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这么空闲。」
子贡后来甚至评论了孔子。〈卫灵公〉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15.3)子贡认为孔子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而孔子郑重否定他的说法,进而强调自己是「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并且是长期亲炙孔子的学生,连他都误会了孔子。那么,曾参呢?他小孔子四十六岁,并且资质较差,「参也鲁」(11.18)。年龄差距加上资质鲁钝,曾参可能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吗?孔子享寿七十三岁,假设他是在七十岁时与曾参对话,后者也只是二十三岁的年轻学生。〈里仁〉有这么一段数据!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这段对话的背景应该是在孔子对子贡说过「予一以贯之」之后的事。孔子想找机会说明自己的道,于是主动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他原本期待这位年轻的老实学生,会接着请教「何谓也?」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得到「唯」(是的)这种回答。孔子的反应相当直接,立刻离开教室(「子出」)。没想到孔子走后,别的弟子(「门人」是指孔子门人,有些学者,如程颐,暗示那是曾子门人。曾子此时二十几岁在孔子门下学习,又岂能另有自己门人?)询问曾参,他就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注解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孔子强调「一」以贯之,曾参把它讲成「忠恕」两个字。朱熹接着发挥自己的理解,他说:「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于是,孔子的「道」变成「理」,然后「天地、万物」都贯穿起来了。但是,「忠恕」会有这样的神奇效应吗?恐怕曾子没有想过,连孔子也不免惊讶吧!
朱注进而引用程颐观点如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这段资料涉及天道、人道、《诗经》、《易传》,还把曾参当成唯一能够理解孔子之道的学生。这不是太夸张了吗?
「忠恕」是曾参个人的体悟,但并不等于孔子的思想。如果曾参所言为是,孔子为何感叹「莫我知也夫!」(14.35)朱注掺入太多宋朝学者的观点,对我们今日了解孔子思想反而是个阻碍,不可不认真辨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