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要让座

(2010-05-09 15:07:50)
标签:

祖母

恻隐之心

老太太

座位

孟子

教育

分类: 儒家

    我到荷兰莱顿大学之后,想一想自己在欧洲没有几个熟人,就主动连络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的锺鸣旦教授。锺教授知道我研究儒家,就请我去他的「中国哲学史」班上作一次演讲,主题是「孔子与孟子的人性论」。

    莱顿到鲁汶并不远,搭快车只要三个小时,其中还包括转车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三分之二来自哲学系,三分之一是汉学系的,所以演讲必须用英文。我因为早有准备,讲来并不费力;讲完之后的讨论才是真正的挑战。

    同学们先后提出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至少三次发言,看来像接力赛一般,轮番上阵。这对于我的脑力激荡大有帮助,觉得自己的灵感随着一问一答而更加活泼了。我们谈的是学术,但是所举的例子无不与生活现实有关。这种情况在儒家哲学而言,毋宁是十分正常的。

    首先上场的问题,是有关孟子的。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说得很笃定,好像在有与无之间,没有通融的余地,因而在人与非人之间也没有灰色的地带。然而,实际的生活经验却不是这么黑白分明的。我在回答时,首先借用孟子「牛山之木」的比喻,说明:只要给它机会,山还是会长出新的树苗的。即使某人在一时一地的行为显得毫无恻隐之心,好像一座秃山,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在特定情况下也会觉得心中不安。

    在举例说明时,我还是提出了自己最常用的「乘公交车」的经验。我说:年轻的学生上了公交车,找到座位;下一站时上来一位老太太,没有座位。这时,学生怎么办?他看老太太站着,自己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这就表示他有恻隐之心。但是,他未必让座啊!有此心而不让座,那么他是人还是非人?

    我们先别下断语。在场同学接着发问:「如果我是那个不让座的学生,我并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太大的罪过,更不认为自己变成了非人。请问这要怎么解释?」

    我说:「好的,现在请你想象:如果上车的 那位老太太是你的祖母,那么你会不会让座?」同学很诚实,立即点头赞同。我接着说:「你应该如此思考:这位陌生的老太太虽然不是你的祖母,但是她或许是别人的祖母,只是这个别人碰巧不在车上而已,不然她会得到让座的。」「其次,你的祖母也可能乘公交车时没有座位,而你碰巧不在车上,那么你会不会希望有年轻的学生把座位让给你的祖母呢?」

    同学们露出满意的笑容。新的问题又上场了:「教授刚才说,孟子所谓的思不是推论式的思考,而是一种直觉式的敏锐感受。但是这个公交车上的例子不是涉及了推论吗?」

    我说:「在口语表述时,难免听起来像是在推论,但是人心的直觉是一见即知,一知即感的。一见老太太上车没有座位,立即知道分辨她与我二人谁应该坐谁应该站,也立即感受到内心给自己压力,盼望自己付诸行动,把座位让给她。」

「至于她是否是别人的祖母,以及我的祖母是否在车上等等,则是用来解释人心之所以如此反应的参考而已。这一类的参考,是教育上所不可或缺的。但是,请勿忘记: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依然有完全的能力可以得到这种思的结论。」

    这一番言论同时也提醒了我自己,不能把「思」局限于直觉上,而忽略了在面临道德处境时,直觉与推论往往是一起展示也一起运作的。孟子用「思」而不用其它偏重直觉的字来表达「心」的这种作用,应该有他的理由。最怕的是,我们一想到「思」,就陷入抽象概念的范围,而不再有切身的体贴感受。思与恕不可二分,其意义在此。恕是「如心为恕」,将己心去设想人心,所谓推己及人,然后立即觉察自己「应该」采取何种适宜的行动,使「我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圆满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