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愉快的午后观画;梵谷的失败与成功

(2010-05-15 19:36:30)
标签:

荷兰人

画展

梵谷

教育

分类: 其他文章

       阿姆斯特丹正在展出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的画作。从我所居住的莱顿,要去参观这次画展,并没有什么困难,搭火车来回不过一个小时左右。问题是:我为「国际亚洲学研究院」所筹备的小型研讨会订在一九九八年五月底召开,因此在完成这件任务之前,我没有心思去想别的事,更不必说搭车出城去欣赏美术作品了。然而,天下事还是有出乎意料之外的。

    我设计的研讨会,主题为「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希望邀请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参加。美国方面预定要请的两位学者中有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杜教授正当盛年,奔波于世界知名学府,真是很难请到的人物。我与他的助理连络多次,答案从不确定到确定可以参加,再到最后一刻的无法与会。而事实上,就在我们开会的前两天,杜教授本人却在莱顿大学历史系发表一篇演讲。他也为自己不能多留两天以共襄盛举而表示遗憾。

    既然如此,我就代表研究院稍尽地主之谊,约好了请杜教授一起晚餐,陪客是施舟人教授。施、杜二位教授早已约好六月中旬将在哈佛大学举行「儒道对谈」,因此,能有机会先在莱顿聚首,自然格外高兴。

    晚餐有醇酒佳肴,气氛不言可喻。施教授得知杜教授尚可盘桓一日时,立即建议要带我们去参观梵谷画展。我提了一堆理由婉拒,都被他驳回,身为后生晚辈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我们相约翌日午后出发。

    梵谷的画我在画册中早已熟悉。欣赏原作的体验自然不同,有点像是照片与真人的差别,不但尺寸较大,而且有些立体呈现的架势。问题在于,短短两小时之内,要浏览一百多幅画,似乎只能走马观花。唯一的深刻印象是:画作依年代排列,可以显示不同时期的梵谷心境。他的巴黎时期所用色彩较为亮丽,而最后自杀之前的画就有阴郁的色调了。我对艺术是外行,只知道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宁少勿多」,宁可一次只欣赏一两幅画,而不宜像饱餐痛饮一般,让自己身陷一百多幅画的重围中。

    施教授是荷兰人,知道梵谷的不少故事。他特别提及的却是一对夫妇如何收藏梵谷的画,又如何将这些画以及他们的一片森林捐给政府妥为保管的故事。这事发生于一九一○及二○年代,当时梵谷的画尚未成为收藏家的对象,所以售价只及今日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对夫妇自己在森林中盖了一栋美术馆,搜集了一百多幅梵谷的画。施教授允诺下次有机会要带我们去。然而我却不存此想,因为像我们这样三人碰巧相聚于莱顿,又须配合施教授这么好的心情与兴致,实在不太可能啊!对我而言,光是听说这对夫妇收藏家的故事,就感动不已了。

    既然谈到梵谷,少不得略为介绍一下。他生于一八五三年,死于一八九○年,享年仅三十七。他是近代画坛中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与林布兰特(Rembrandt, 1606-1669)同为今日荷兰人奉为国宝的画家。一生画作有八百多幅油画与七百多件素描,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只卖出一幅画。现在的画价则难以想象,如「向日葵」在几年前售得五千万美元。详细生平数据,可以参看余光中先生所译《梵谷传》。

    附带还要说一句有关「发音」的差异。「梵谷」是大家习惯的中文译名,不致引起误解。但是,荷兰人说荷语,他们口中的梵谷是念成「梵霍」的。因此,你与任何外国人提起梵谷时,若是记得念「梵霍」,马上会让人另眼相看,因为你念对了。

    愉快的午后,还不只是欣赏了梵谷的画,与施、杜二位教授的谈话中还学习与省思了一些有趣的题材。

    看完梵谷画展之后,我们三人缓步走向停车场。施教授忽然说:「你们敢不敢吃哈林?」杜教授一脸茫然,我补充一句:「是荷兰人的生鱼片。」意思是:如果敢吃生鱼片,就不必担心哈林了。哈林(Haring,鲱鱼)是荷兰靠北海一带的特产。这种鱼长约二十到三十公分,去除皮与内脏之后,以盐腌渍,配合洋葱片与酸黄瓜,味极鲜美。

    施教授忍不住介绍一段相关的背景。荷兰原是穷困的地区,居民多靠捕鱼维生,但是早期又没有保存鱼货的技术。为了生活,不仅百姓要日日出海、靠天吃饭,同时也无法进行高收益的商业行为。一二二八年,一个渔夫发明一种小刀,可以轻易清除哈林鱼的内脏,再将其用盐保存,可以放置一年而不坏。于是,哈林成为荷兰人的致富途径,既可用以维生,也可用于贸易。相传后来西班牙王准备与荷兰人长期作战时,有大臣劝阻,理由是:「西班牙的黄金要从陆上运来,荷兰的黄金却藏在海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哈林鱼即是荷兰人的黄金。

    难怪我在市场到处可以看到卖哈林鱼的小贩,而路边也常有人一面吃哈林,一面露出微笑。微笑的原因除了口感美妙之外,还有一份对祖先成功故事的回味呢。

    谈到成功,不免想到失败。杜教授在画展会场中,认真看了一遍梵谷生平的英文介绍,然后对施教授说:「梵谷为什么在画了这么多作品之后,却一再强调自己是个失败者呢?」

    谈话焦点很快就转到了:梵谷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是作画方面失败,还是人生失败?施教授说:「他作画在短短一生中能有这么多成果,应该算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正好证明了他的失败,这里牵涉到宗教信仰的问题。」简而言之,在基督教(改革派)的信仰中,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人是不完美的,因此人不能自认为公义或具有任何值得自豪的价值。

    譬如,当你行善时,必须相信是神藉你的手行善,而不可认为你自己有什么功德。何以如此?因为你也可能处在「需要别人行善相助」的情况。换言之,助人者与受助者都是处在同样「毫无保障」的条件下。如果你「碰巧」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并且因而自骄自傲,那么你的罪过将比你不做这些事更为严重。换言之,人生之大恶,莫过于骄矜自满。耶稣说过:「人啊!你原本是土,将来还要回到土里。」基督徒在丧礼上必说的一句话是:「尘归尘,土归土。」常常想这句话,人还会自以为了不起吗?

    回到梵谷身上。当他在绘画方面抵达某种高度成就时,有如一只杯子尚未装满水之前,犹可自许为「无可限量」,等到装满了水之后,才不得不承认「终究是如此而已」。他的失败感不是针对别人的成功而来的,也不是针对自己原有的理想而发的,却正是在自己的成功中,看到永无翻身机会的失败。这里可以再分两层来说:一,一个人回顾过往,不得不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人生有如一场梦,什么都把握不了。这是人们在年老时很容易出现的心境。二,不必等到年老,一个人在自己奋斗的成果中看到生命本身的虚幻,不只是什么都把握不了,而根本是没有什么可以把握。因此,越是成功者,越能深刻体验这种成败之间的「落差」。这里显示了生命的悲情,而艺术家是人类之中最敏感又最有企图心的人,他们想在变幻的世界中捕捉永恒,甚至创造永恒,因而最能感受永恒与虚无之间的深渊。梵谷以自杀结束三十七岁的生命,或许也与上述省思有关。

    这一段文字是我综合当时谈话的心得。我之所以在〈愉快的午后观画〉一文之后,另起一个标题谈「梵谷的失败与成功」,原因很简单,就是:后者的内容无论如何都与「愉快」扯不上关系。分而述之,是希望保留一点点愉快给我们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为什么要让座
后一篇:祸福全在自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