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除了爱,人又能拥有什么?华商报记者王锋采访内容

(2009-05-27 10:36:46)
标签:

希望

國學熱

文化

分类: 其他文章

 

(一)

首先应当感谢傅先生,除了幽默晓畅的见解之外,您的新着还对经典中非常细微的部分,如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毋友不如己者”与“学而时习之”、“自行束修以上”等耳熟能详的句子,作了新的更令人信服的阐释。您觉得以前大家对孔子的“误读”多吗?您何时振起了匡正之心?是否考虑继续下去?怎样说服大家相信您的解释?

    很感谢你对我的新书有兴趣,并且指出其中有关孔子的几点阐释。我首先愿意说明的是,这些说明散见于古人的各种注解中,我的工作是先阅读四百多家注解,再由之采取合理的阐释,并且建构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使它合乎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要求。过去人们「误读」孔子,主要是受了朱熹《论语集注》的影响。朱熹自己是一位哲学家,表面上他在注解《论语》,而其实许多义理的地方,是他利用《论语》来作为自己学说的注解。最明显的例子是他所主张的「人性本善论」。他在注解<阳货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时,公然指出孔子说的「性」不够清楚,并且引用前辈程颐的说法,认为「性即理,理无不善」,并且质疑孔子说:「何相近之有哉?」这实在让人诧异,好像在指责孔子讲错了。我真心希望消解宋朝学者对孔子的误读,也会继续朝此方向努力。

 

 

(二)

去年地震之后,您曾来陕讲座,(当时面访过您),您刚从北川中学做完公益报告过来,前不久您又重赴四川灾区,与灾区同学做了一些交流,一年之隔,斯土斯人,抚今追昔,想必多有感慨,您觉得这些孩子或灾民如何才能真正走出伤痛?对他们有没有最想说的话?

    今年我在去四川绵阳为北川中学的学生演讲,主题是「心中有爱,希望归来」。经历痛苦的洗礼,人自然会有所成长。这些孩子脸上坚毅的表情,又透露着一些茫然的眼神,他们对人生仍有许多迷惑。我能力有限,只能继续提供一些人生观与价值观,希望帮助他们明白:人终究要以自己的双脚,坚定的站立,面对真实的人生,这是艰困的,也是有尊严的。生命的质胜于生命的量,只要你站得稳,孕发心中的爱,就能使能量扩散出去。受过苦的人,才会了解爱的力量有多大。事实上,除了爱,人又能拥有什么?爱是在付出的当下得到丰盛的回馈,感觉自己的生命由成长走向成熟,而人生的希望也将泉源而出。

 

 

三)

您的讲座很受观众尤其是年轻朋友们的欢迎,您在书中也引用前贤之句,对年轻人多所劝励,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对于大陆年轻人,您的印象如何?您能给出的最重要或最有用的建议是什么?另,您在书中认为《论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似乎有些悲壮,如何理解?

    大陆年轻人「求知若渴」。他们愿意静下心来聆听。他们也能判断别人说的有无道理。我在各地演讲,在会后的提问讨论时,总是时间不够,而问题也是多样而有深度的。我心中充满喜悦,老师的快乐莫过于此。我认为最重要的建议是:要建立正确的观念,亦即「自信、负责、敬意」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秘方。至于《论语》中,我挑选「朝闻道,夕死可矣」最为重要,是因为其中谈到了「道」与「死」。人生自古谁无死?但必须先明白人生的目的何在,而「道」正是孔子所提出的人生正路。人生的价值必须归结为生命的转向,只要转到了正确的方向,则生命进入光明境界,然后对于此生的具体遭遇(如穷达顺逆)就可以不怨不尤,然后接受而安然修行了。

 

 

(四)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回首您的治学与从教经历,您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根本之“道”?又是如何“贯”之的呢?您近年似乎在“大开法门、广布道场”,用各种方式传播着您的思想,您对听众有何期许?前段时间大陆有过一阵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有人提议恢复繁体汉字,对此您怎么看?很多不无作秀的行为,让很多人怀疑“国学热”是否“虚热”,您对此有何考虑?

     我个人的生活之道,是实践儒家所谓的「善」,就是由真诚引发自我要求的力量,让自己去做到该做的事,亦即善。判断善的方法是:(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二)对方期许要沟通,(三)社会规范要遵守。三者若有冲突,则以真诚为准。如此则心安而自信。至于对待个人的遭遇,则以道家的整体观为主,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由此使自己活得自在。自信与自在可以连贯起来,人生自然苦少而乐多了。听众对这样的国学有趣,则不妨付诸实践,自行体验。有关汉字的「繁简之争」,我没有什么研究。文字是载体,若是太过简化,以致无法传递古代优良文化,则有商榷必要。至于国学热是否虚热,则要取决于经典与经验能否结合,进而真正提升了生活质量,这方面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五)

据悉您下月将登陆央视主讲孟子,对于国学普及,您称于丹等人是做了第一步,您要做的是第二步,何解?另外,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鲁迅先生也曾戏称孔子是“摩登圣人”,近年孔孟之学确乎“摩登”起来了,您会在讲座中继续让他们“摩登”吗?观众既多而纷议难免,面对或会出现的歧见甚至挑刺、批评,您准备好了吗?

     在推广国学方面,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普遍推广,引发大家的兴趣;二是回归文本,减少误解古人的机会;三是应用于生活上,显示文化的正面效应。我现在希望做到第二步,所以央视讲孟子时,希望做到句句有出处,努力呈现孟子思想的原貌。孔孟思想的「摩登」(modern)是指具有现代性,提供现代人的生活原则。这是学者的任务之ㄧ,如果有人批评我的观点,那是十分正常的事,只要有所根据,则真理愈辩愈明。

 

(六)

孔子有“三畏”,您认为其“畏大人”是指敬畏政治领袖,而“敬畏政治领袖是希望借此机会督促他们善尽职守”,在日益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中,敬畏政治领袖的观念是否稍嫌“陈旧”?与敬畏政治领袖相映成趣,如您所言,孔子本人非常想当官,孟子也说“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几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地抢考公务员,人人都在“欲仕”,对此您如何看?

    孔子敬畏政治领袖,确实是希望这些领袖自觉其任务重大,好好为民服务。任何正当职业都有社会责任,因而也都值得尊敬,那么对政治领袖多一分敬畏有何不可?孔子也说过:「后生可畏」,表示他对努力上进的年轻人同样心存敬畏,希望他们一代胜过一代。至于今日大学毕业生想考公务员,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因而提升公务员的水平,则国家将更容易进步、繁荣,这也是全民之福啊。

 

 

(七)

您在《国学的天空》讲了孔、孟、老、庄四位大哲,您以研究儒道见长,但台湾地区佛教氛围又很浓郁,高僧大德甚多,信众遍布,而且据悉您曾翻译过一本《四大哲人》(孔子、耶稣、苏格拉底、释迦牟尼),但在文章或讲座中对佛家似乎涉及未多,不知是何考虑?

     我对佛学只有初步认识,并且如你所说,高僧大德的专家甚多,他们谈佛学更能让人受益。我自己做事的考虑之ㄧ是:只要别人可以做的,我就节省力气,专心做自己所擅长的。这也是分工合作的办法。至于我所译的《四大圣哲》一书,确实包含释迦牟尼在内,我也深受启发,但自己实在没有特定心得,所以只好藏拙。

 

 

八)

您称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其实是“阳儒阴法”,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老百姓的身心状态如何调适?您又在书中多次提到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力倡“淑世精神”,而在“阳儒阴法”的环境中要真正“淑世”,不知您有何建议?

     阳儒阴法是依附于专制政体的策略,现在时代不同,走向政策开放的路线,正好可以回归儒家的本来面目。今天的儒家精神,依然可以根据儒家精神来展现,同时也不妨参考西方的人文主义。

 

 

(九)

如您书中的言,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一个时代出了问题,要去问哲学家。对于当下时代,您这位哲学家究竟如何读解?您援引西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当今实际生活中,每个人似乎就生活在精神的孤岛之上,如何有效沟通或者“孤岛求生”?您自言学庄子的最大心得是三个字“不得已”,如何理解?

     今天的时代,问题出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太大,使个人忘记自己的生命有「身、心、精神」这三个层次。人要练习保护自己,耕耘内在的心灵世界,品味个人自己的生活细节,安排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相对于此,人的孤岛状态,如果可以自信而自在地活着,又何必为此担心?能收敛的人才能真正放手一搏,在世间生活而不受困其中。我学习庄子的心得是「不得已」,亦即:当各种条件成熟时,我就顺其自然。因此,要做到不得已,首先要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判断做一件事时的条件是否成熟。这是我仍在努力的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