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师的创见

(2008-11-01 23:16:42)
标签:

宗教

创见

儒家

中国哲学

庄子

杂谈

分类: 其他文章

 《南方周末报》的记者问我:「方先生有何创见?」我首先想到的他对中国哲学「起源」的看法。

     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大都从老子与孔子谈起,但是别忘了:在时代上,孔子与老子之前,早就有了漫长的历史,由夏商到西周,超过一千多年,那么这些古人没有任何哲学吗?没有人生观与价值观吗?其次,在经典上,子书之前必有经书,如文献(诗)、史料(书)、卦象与卦爻辞(易),这些经书中没有重要的哲理吗?

     方先生指出,古人处在生灭变化的世间,主要是靠两套哲学来安身立命:一、变易哲学,使人明白变化的规则,知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如此不致悲观失望。二、永恒哲学,使人找到现实生活的崇高理想,亦即要以「绝对正义」为群体的目标与君主的责任。这两套哲学分别蕴含于《易经》(配合《易传》的发挥而言)以及《尚书.洪范》所谓「皇极」(大中)的理想。

     儒家的孔子与孟子,道家的老子与庄子,以及先秦的其它学派(如墨家),皆由上述两套哲学中汲取了素材与智能,再应用于春秋战国的乱世中,提出各自的一家之言,形成后续中国哲学的发展。

    方先生畅谈上述「起源」问题时,还会充分引述西方宗教史家(如艾良德)的研究,亦即参照其它古文明在起源上所显示的特色。这个道理很清楚,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界的考验与生命的奥秘时,都会展现类似的要求,既需了解变化的实况,又需肯定恒久的理念。方先生以英文撰写《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原是希望提供西方学者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说明其中历久弥新的活力与奥妙所在。现在此书已由孙智燊先生译为中文出版,译文力求典雅,内容呈现在国人之前,可供大家参考。

    方先生认为,儒家承先启后,将上述两套哲学(尤其是易经)融合为一套新的思想,彰显了「人文化成」的理想。宇宙中是生命大化流行,而人生则须不断体现更高的价值,如「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他经常引用《中庸》「唯天下至诚」那一段话,可作为儒家精神的代表。至于道家,则老子以其空灵的智慧,觉悟万物无不源自于道,又回归于道。方先生由「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四个层次来解说,当然也是他的新见。再以庄子来说,则方先生一再以「航天员」为喻,希望我们能像大鹏鸟一般,既能高飞远翔,又能关怀世间,亦即要做到「上下双回向」。方先生上课时,多次引述庄子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此时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会觉得天风寥寥,万物合一,至美而无以名状。

    方先生对大乘佛学,尤其是对华严宗的阐述,是否也有创见,这并非我所能判断。但是观其笔记成书的讲稿,则知所下工夫之深,所解佛理之明,在学术上必有一席之地。

    方先生多次应邀参加由夏威夷大学主办的「东西哲学家会议」。他在这几次会议所发表的论文,即使主题是中国哲学,也充分使用了西方哲学的素材,形成了比较哲学的精采论述,也获得与会学者的一致推崇。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探讨「人的疏离」问题时,特别以图表说明「人与世界之间的关联结构」。他先由人的「物理生活、生理生活、心理生活」奠基,往上发展其「艺术生活、道德生活、宗教生活」。然后,还要再向上成为「高贵人」,再通往「神明」,以至抵达「神秘莫测的神」为止。换言之,由于神明以「生生之德」贯注于世界中,再以「神性本质」贯注于人性中,所以人在世间可以不断向上提升,以「成为人就是要成为神」(to be human is to be divine)一语为至高目标。此一图表所彰显的人生蓝图,正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在旷观全人类的爱智之旅的心得之后,所能提出的一大创见。

    自从方先生辞世以后,我在讲课与写作时总是再三介绍他的见解。我曾多次反省:这是否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与思念所造成的效应?或者,方先生确实值得我们后生晚辈大加推崇?我为此认真对照比较民国以来知名的哲学家的著作,结果发现:大多数人若不是对西方哲学缺乏贴切的理解,就是对中国哲学无法从源头一路讲个道理出来。方先生由这两方面看来,确实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当然,我并非盲目接受方先生的一切见解。目前我可以提出的异议有两点:一是方先生未及参考一九七二年在大陆公布的《帛书老子》,其中对第一章的断句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而非一般所知的「无,有」。方先生对老子「无,有」的发挥,很可能不是文本所能支持的。其次,方先生对儒家人性论,依然以「本善」笼统言之,这在用语上不够精确。我近年研究儒家,特别以「向善」一词描述儒家,意在突显儒家所重视的是「真诚」,再由真诚引发要求自己行善的动力,是为向善。这些学术上的讨论未必能有共识,有些只是用语习惯所造成的问题。总之,三十年为一世,方先生的哲人典型将在往后的世代中,展示更为动人的吸引力,则是可以预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方师的生活
后一篇:方师的宇宙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