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易经 |
大家聊天时,张三忽然说:“我这个人最谦虚了。”此话一出,恐怕气氛会有些尴尬,因为他这种表态方式已经不太符合谦虚的原则了。当然,张三看到大家诧异的眼光,也许会接着细数自己的卓越表现,藉以肯定他真的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曾子描述颜渊时,说这位学长是:“有若无,实若虚。”意思是颜渊,“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内心充实却像空无一物。”先具备真才实学,或者先修养了高尚德行,然后才有资格谈谦虚。这种观点在《易经》的“谦卦”中,清楚展示出来。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地在上而山在下。山的外型壮观高耸,但是现在屈居在平地之下,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人们看到平地,一望无际而没有压力。「地」有温柔顺从的特性,并且可以孕育万物;至于“山”,在古人心中代表难以跨越的障碍,所以它的象征是停止或阻止。现在,山隐伏在地之下,不是更让人觉得可以亲近也可以称颂吗?
《易经》谈到谦卦时,特别从四方面加以肯定,原文是:“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说得更清楚些,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法则是减损满盈者而增益谦卑者,地的法则是改变满盈者而流注谦卑者,鬼神的法则是加害满盈者而福佑谦卑者,人的法则是厌恶满盈者而喜爱谦卑者。”在此,所谓的法则,是指运作的规则以及最后的结果。因此,谦虚的人不是时时刻刻受到福佑吗?在每一方面都获得帮助吗?所以说,谦虚纳百福。
真正要做到谦虚,必须先具备卓越的条件,亦即趁着年轻时努力上进,并且像孔子一样,以“好学”自许。孔子自认比别人更好学,这种想法依然符合谦虚的原则,因为“好学”表示自己有所不足,而不是想要凌驾在别人之上来夸耀自己。孔子进一步说明谦卦的内涵,他说:“劳苦而不夸耀,有功而不自认为有德,真是忠厚到了极点。这是说那些有功绩依然谦下待人的人。德行要讲求盛美,礼仪要讲求恭敬,而谦卑正是使人恭敬以致保存自己地位的坦途啊!”
今天是个讲求表现自我、积极进取的时代,而其结果往往是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个人也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那么,如何恢复人与人之间比较正常的互动关系呢?翻阅《易经》,可知六十四卦中,很少有一卦的六爻(亦即人生的六个阶段或位置)是全部顺利如意的。但是,谦卦正好符合此一期许,六爻“非吉则利”,不是吉就利,那么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问题在于,谦卦需要靠“修养”来成就。在增益自己的才干时,同时必须磨练心志,认清以下三点:一,自己还有无限的成长空间;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自己若是志得意满,很快,就会有年轻人跟上来,然后也必将超越自己有限的成就。
山隐伏在地之下,有一个好处,就是:表面是平地,所以不必比较底下谁的山比较高。因此,如果人人皆谦虚,则人际相处也必然和乐融融,不用争长竞短,徒然造成烦恼与是非。
不过,谦虚绝不是虚伪。真正的德行无不以“真诚”为前提。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学生对老师礼让,原本是应该的,但是遇到人生应该做的事,如助人救人,则学生不妨勇于实践。我是教书的人,这几年有一句座右铭,就是:“当仁,不让于生。”遇到正义之事,我不会让学生先做,而要以身作则。重要的是,做了之后不要记在心上,更不可自以为有德。真诚是为了敏于行动,谦虚则是人生的常理。真正做到谦虚,则不论是否得到福佑,自己内心也会有乐天知命之感,这不是幸福的保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