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经济,中国人还要追求什么?
--文化与现代生活--
文化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观察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就可以判断他的文化水平。但是,所谓的「文化水平」本身,又有什么判断标准呢?这就牵涉到文化的三层次理论了。
文化可以简单分为由下而上的三个层次,就是:器物、制度与理念。这三者是配合人的生命的三种需求而展现出来的,亦即「身、心、灵」。首先,人有身体,自然不可缺少食、衣、住、行,这些是经济与科技所要照顾的,称为器物层次。器物层次的一切是「必要的」。所谓「必要」,是说「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因此,最穷困的人只要吃饱就可能满意了;而最富裕的人,吃得再好也未必满意;满不满意是个人的事,但是无论如何总是要「活下去」,并且要「活得好」。
人类就为了活下去与活得好而努力推动科技发明与经济成长,有时一头栽进这个层次而忘了人生还有别的目标。因此,只为了食衣住行而生活的人,他的文化水平显然较低,因为他忽略了上面还有两个层次。其次,制度层次是「需要的」。你能想象一个社会没有法律之类的规范吗?这一类规范不是随着时代与环境而「需要」不断改善吗?忽视这些需求,社会无法维持公平正义,然后再丰盛、再精美的器物层次也无法保障秩序与和谐。因此,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显然表现在他「是否遵守规范」上面,这也是孔子强调「富而好礼」的用意所在。人的「心」可以认知与学习,可以孕生情绪、情感与情操,也可以立志、抉择与承担责任。这三方面(知、情、意)都与一个社会的制度层次息息相关。
在器物与制度背后,有一个隐而不显的层次,就是理念。在今日生活中,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的都是器物与制度的表现。譬如,在食衣住行方面,显然是多元化而倾向西化。欧洲有些古堡,外观保留十五世纪的原貌,进门之后的卫生设备则是新式的。有钱人住苏州庭园式的房子,照样要使用最新的电视与手机。由此可见,器物可以随个人爱好而组合拼凑。有钱什么都好办,因而也谈不上什么高水平的文化。戴劳力士的是否守时?开宾士车的是否不闯红灯?穿名牌服饰的是否言行合礼?有钱的企业家是否诚实纳税?这些都是制度层次的考量,只要合乎要求,则文化水平自然较高。
一个美国人到日本游览,由日本朋友陪伴走在东京街上,这时路边两辆计程车相撞。他心想大概有好戏看了,恐怕难免一场争执或打斗。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两个司机跳下车之后,居然拼命弯腰向对方鞠躬,好像在互相道歉。这个美国人大惑不解,就问身旁的日本友人是怎么回事。日本友人说:「这是孔子思想的影响。」一九七七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大和和服株式会社社长听到工厂全毁,立即赶到公司,他开口询问的第一句话是:「有没有人受伤?」他完全没问公司损失。此事传开,士气大振。这位社长显然学习了孔子的言行。请看《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由此可见,日本人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儒家的理念。
理念是指理想与观念,包括人生的正确价值观。譬如,你重视的是别人的生命与尊严,还是自己的财物损失?今天是工商业社会,我们常听到「黑心商人」的故事,为了利润而不管顾客的健康;有些工厂也是为了谋利而糟蹋环境生态,把难以偿还的债留给子孙去承受。这些都是理念空洞或模糊所造成的后遗症。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富丽,足以让人眼花撩乱。因此我们不得不以「器物、制度、理念」的三分法来进行思辨。如果只是借用传统的器物、就只能在表面上作文章;如果愿意兼顾传统的制度,自然也乐于遵循今日的各种规范。但是真正重要的,并且历万古而常新的,则是我们儒家与道家所提炼出的正确理念。只有抵达理念层次,文化水平才可能称为高尚。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看待传统文化的应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