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傅佩荣中华文化国学 |
分类: 其他文章 |
中华文化的源头
http://www.cnweblog.com/images/cnweblog_com/yanper/5196/r_%e9%95%bf%e6%b1%9f%e6%ba%90%e5%a4%b4.jpg
本文的标题大得吓人,所以要先自我设限,不然难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首先,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世界上有多少族群,就有多少不同的文化。只是,有的文化经过「兴盛衰亡」的周期之后,成为历史遗迹,徒供后人凭吊与专家去做研究。另外则有些文化具有较
长江源头胜景(图片来源:右击查看) |
其次,看待自己的文化,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处境,所以我们要努力保持客观的心态。由于文化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理解文化时,不能忽略「人」的各种需求。我们且以最简单的三分法来说明文化。文化可以分为由下往上的三个层次,就是:器物、制度与理念。器物所涵盖的的是具体的生活需求,如食衣住行等经济条件。缺少器物,则生活穷困,因此人类依其本能必然追求丰盛的物质资源。今日世界各国皆以提升「国民所得」作为目标,希望藉此跨入先进国的门槛。
但是,人的生活不能光靠器物,还有制度层次要考虑,亦即人有利己倾向,若是不加以规范,难免演变为争夺暴乱的后果。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不成文的禁忌与明白写定的法律,藉此维护秩序与和谐。有了器物与制度就够了吗?欧洲有些先进国家,在器物与制度方面让人称羡,但是同样也让人惊讶的是,其国民的自杀率领先其他国家。这个现象看似矛盾,而其实不难理解,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文化中的理念层次。理念是无形的,但是它会主导人的生活。譬如,任何人的脑袋中都会有些「理想与观念」,这也是他藉以了解人生意义所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理念,或者理念出现偏差,则再多的器物与再好的制度也无法支持一个人活下去。
http://www.sdzm.org/S1/DSC00950.JPG
黄河壶口瀑布 (图片来源:右击查看)
因此,我们在思考「中华文化的源头」这样的大问题时,可以把焦点分别置于器物、制度或理念上。这三者在事实上是融为一体而不可强加区分的。但是,混在一起来谈,不易看到重点。譬如,扣紧器物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是从洪荒草昧,开物成务而得以生存于天地之间的。这些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验证,其具体作为是大同小异的。又如,专就制度来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社会「如何」运作,只要能让人安居乐业的制度,必有值得肯定之处。并且,制度总是配合教育水平与传播效果,随着时代与环境而有所损益,无法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若要探讨中华文化,找出它与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则焦点最好置于「理念」上。那么,理念表现于何处?主要在文学、艺术、宗教与哲学中。
即使就文学、艺术、宗教与哲学来说,范围还是太广泛。在此,如果考虑「理念的抽象性与普遍性」,则答案在于「哲学」;与此同时,别忘了古代经典「文史哲不分」的事实。因此,依我浅见,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于儒家与道家,以及一部最特别的古书:易经。易经若是离开后代注解的易传,则难以解读;而易传又结合了儒家与道家的理念。于是肇始于易经,成说于儒家与道家,如此形成了我们文化在理念层次的源头。
易经是「依天道以立人道」,儒家是「明人伦以安社会」,道家是「悟整体而亲自然」。这三种理念的共同立场是:宇宙充满活泼的生机,人性要求价值之提升,然后,人生要以圆满的真善美作为至高理想。明白这样的理念,就可以在遭遇身心方面的各种考验时,砥砺德行,增长智慧,然后肯定生命值得珍惜与感恩。
当前大陆的「国学热」,反映了寻根的渴望,就是要找到中华文化在理念上的源头,要明白古人如何看待宇宙与人生,以及人生的意义何在等等问题。古人所说的未必都对,但是要判断对错,总是必须先了解他们说过些什么。
延伸阅读:
傅佩荣 解读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