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推举“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耶稣”为四大圣哲,原因之一是他们在面临生命困境时,不仅毫不气馁,反而凸显人格的尊严,展示了精神的力量。以孔子为例,他的生平并不顺途,“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一语道尽辛酸的童年。十五岁之后,立志向学,心灵境界不断提升。学有所成,希望奉献于社会人群时,又未必得君行道。
他的一生作为,集中于教育与政治,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入世却又不为世俗的价值观所惑,他的自信是令人佩服的。自信是来自好学所累积的知识,使他可以“四十而不惑”,同时更来自“下学而上达”(《宪问》),贯通天人之道,“五十而知天命”(《为政》),天命是指孔子自觉的使命,其来源与依据则是古人共同信奉的天。
谈到信仰,固然可以与人分享见证,但是无法保证得到别人的理解。孔子多次惋惜“莫我知也夫”,他在卫国击磬时,一位荷篑者也从磬声中听出孔子的心意是“莫己知也”(《宪问》)。其实,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冠冕堂皇的,怎么会弄得没有人知道孔子的心意呢?原因在于:孔子并非世俗的成就取向,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更大的使命,达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抱负,这一使命是他的“天命”。若要如此,必须在各种现有条件之外,再加上以教育启发每一个人的自觉,亦即自觉为一向善的主体,依自发的要求行善,使自我实现成为人格之成全,即使必须牺牲生命才能实践仁义,也在所不惜。
赚钱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如果用不公正的手段赚钱,则是最大的坏事。——德谟克利特孔子五十六岁周游列国,旅程中两次险些遇害,他都公然诉诸“天”。多次进退两难,备极辛苦,他仍然弦歌不辍,不改其乐。但是,弟子未必能够明白他的心境。子路看到大家连饮食都成问题,同学中也有人病倒了,不免深感不平,向孔子抱怨:“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