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由于孔子因材施教,我们念《论语》时,看到不适合的学生提出精彩的问题时,会觉得有些可惜。以子路为例,性格鲁莽好勇,读书习乐事倍功半,至于需要玄想体悟的高深哲理,自然非他所长了。偏偏他又喜欢发问,使我们在了解孔子时,凭空多了一些阻碍。
最明显的例子是“季路问事鬼神”这一段话。孔子回答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再问:“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这样的答案其实是“反诘法”,既可以提醒他自己反省,又指示了反省的途径。其中并无明确答复。有些人依此论断孔子是人本主义者,对于鬼神采取怀疑态度,对于死亡则是不可知论者。此一论断站不住脚。
首先,别忘了这是回答子路的话。子路是行动派,好学而不深思。如果是颜渊提问,答案必然有别。甚至连樊迟问“知”时,孔子都曾提及“敬鬼神而远之”一语,这难道不是一种“事鬼神”的方式吗?但是子路连“如何与人相处”都尚未学会,孔子早就提出警告,担心他不得好死。
接着,事人与事鬼,表面不同,其实一贯。因为当时一般人都接受“人死为鬼”的信念,以鬼为祖先所变。若是不知如何与人相处,自然不知如何与鬼相处了。鬼神界是人世间的延伸,基本的相处原则都是诚敬、负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孔子何尝在此怀疑鬼神的存在呢?
然后,生死问题更为有趣。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难道是说:彻匠了解生的道理之后,才能进而探讨死的道理吗?或者是说:只要彻底了解生的道理,就会明白死的道理?答案当然是后者。死是生的反面或否定。唯有知道正面,才能明白反面;唯有知道肯定,才能明白否定。
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那么,孔子自己是否“知死”呢?答案是毋庸置疑,因为他明白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以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样的话。若不知死,如何可能说得出口。孔子是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的人。既然说了,就表示他知道。我们没有道理妄加怀疑。我们可以承认自己未必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与高度,像子贡所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这只是表示子贡理解的范围有限,并不表示孔子也弄不清楚“性与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