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克己复礼(22)

(2006-12-27 08:50:47)
分类: 儒家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原意似乎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种解释表面看来没有问题,甚至有些一老生常谈的味道。仔细分辨,我们要问: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致必须克制吗?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有,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三、礼是外加在人性之上的规范吗?人的欲望是恶的,只有合于礼的才是善的吗?

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像颜渊这样的第一流学生,在请教孔子什么是时,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克己复礼为仁。他接着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我特别感到兴趣的是为仁由己四字。前面才说克己,接着就说由己;前面的是不好的欲望,后面的却又成为善行的主体,这中间如何转换?

如果按照旧解,克己复礼为仁一语,不但无法回答前面所设定的三个问题,而且产生新的困难:以礼为仁之判准。这一点无法呼应孔子的立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在此,仁是礼乐的根源。当然,仁与礼可以相应,但是当不至于肯定以礼为仁之判准。那么,有无他解?

透过为仁由己,我们知道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是为仁之关键。依此思考克己复礼,则克己自为主宰或能够自己做主复礼实践礼的要求。合而观之,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也就是人生正途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一来,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及负责态度,其中要点在于人的主体自觉。若以克制,难免觉得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若以能够做主,则自我显示向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安排人生。何者比较符合孔子原意?我想是后者。因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其中已经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内。

     颜渊再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原是行为规范,规范常以基本的要求为限。如此一来,以克制欲望以符合礼来解释,未免过于消极,什么都不要做了。反之,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则在消极的四勿之外,还可以积极的合礼则视、听、言、动。孔子岂是消极之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岂是四勿所能框限的。
 
注:本书(《傅佩荣<论语>心得》)由大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已在全国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