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论语》四百九十九段话中,有五十八段讨论“仁”;“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四次。学者往往以“仁”字作为孔子的一贯之道,甚至称儒家学说为“仁学”。
但是,“仁”究竟指什么?学者各有所见,迄无共识,我也不想在几篇文章中解决这个难题。不过,个人心得仍须报告一番。孔子好学深思,察觉时代不同了;若要世界大同,不能光靠天子的仁政,而须人人自觉有行善的潜在能力。为了说明人的真相,亦即人性原本向善,因此行善最乐,人皆可以成就完美人格等等道理,孔子拈出“仁”这个字。换言之,“仁”是指人的真相;但是这种真相是动态的、开展的,等待主体去自觉实践的。
于是,《论语》中的“仁”字,指涉三个相关的层次: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只要是人,就有人之性;既然都有,何以需要孔子来说?因为孔子想要提醒大家:人之性只是处在潜能状态,如果主体缺乏自觉与真诚,就无法实现人性的内在要求。下焉者终身随俗浮沉,从未发现有一个自我;上焉者虽然肯定了自我,但是却定错了目标,把自我在社会的有形成就(如名利权位)看成人生正途。
先谈“自觉”,最清楚的教训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可见“仁”不但不远,反而近得就在内心,可以让我随着主观的意愿而加以掌握。平常为何难以掌握?因为人有“血气”形躯,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动。只须当下反观内心,即可觉察人性的动向。
再谈“真诚”。这是就质朴的本性而言,不虚伪,不掩饰,有如赤子之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教化的主要内容,使人进入社会立身处世;但是,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难免流于形式主义,装模作样,正好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让人有适当的途径去自我实现。
然后还有“行动”。人一旦自觉内心真实的情感,无不想要表达出来,结果则是促成人我关系日趋和谐,亦即大家同归于善。但是,由于社会积习已深,人常有无力之感,好像坚持行善是极其困难的事。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如果有人想要努力实现内心对人的真实情感,由此行善避恶,那么孔子没有见过能力不足的人。问题只在愿不愿意,而不在能不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