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仁”的涵义(23)

(2006-12-29 08:45:24)
分类: 儒家

《论语》四百九十九段话中,有五十八段讨论字共出现了一百零四次。学者往往以字作为孔子的一贯之道,甚至称儒家学说为仁学

但是,究竟指什么?学者各有所见,迄无共识,我也不想在几篇文章中解决这个难题。不过,个人心得仍须报告一番。孔子好学深思,察觉时代不同了;若要世界大同,不能光靠天子的仁政,而须人人自觉有行善的潜在能力。为了说明人的真相,亦即人性原本向善,因此行善最乐,人皆可以成就完美人格等等道理,孔子拈出这个字。换言之,是指人的真相;但是这种真相是动态的、开展的,等待主体去自觉实践的。

于是,《论语》中的字,指涉三个相关的层次: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只要是人,就有人之性;既然都有,何以需要孔子来说?因为孔子想要提醒大家:人之性只是处在潜能状态,如果主体缺乏自觉与真诚,就无法实现人性的内在要求。下焉者终身随俗浮沉,从未发现有一个自我;上焉者虽然肯定了自我,但是却定错了目标,把自我在社会的有形成就(如名利权位)看成人生正途。

先谈自觉,最清楚的教训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可见不但不远,反而近得就在内心,可以让我随着主观的意愿而加以掌握。平常为何难以掌握?因为人有血气形躯,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动。只须当下反观内心,即可觉察人性的动向。

再谈真诚。这是就质朴的本性而言,不虚伪,不掩饰,有如赤子之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教化的主要内容,使人进入社会立身处世;但是,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难免流于形式主义,装模作样,正好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让人有适当的途径去自我实现。

然后还有行动。人一旦自觉内心真实的情感,无不想要表达出来,结果则是促成人我关系日趋和谐,亦即大家同归于善。但是,由于社会积习已深,人常有无力之感,好像坚持行善是极其困难的事。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如果有人想要努力实现内心对人的真实情感,由此行善避恶,那么孔子没有见过能力不足的人。问题只在愿不愿意,而不在能不能够。

      以上所谈是的第一义,人之性。以人性向善来形容,较合原义。至于人之道,则弟子向孔子请教时,大都扣紧这一层次,例证极多,另文再述。
 
注:本书(《傅佩荣<论语>心得》)由大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已在全国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