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做君子要特别警惕的(21)

(2006-12-27 08:48:44)
分类: 儒家

孔子对人性的看法是十分平实的,一方面他观察人在经验界的实际表现,另一方面他对人充满深刻的期许,所以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人的实际表现,自古及今,自东及西,都是一样的,都是有两点特色:第一,每个人都可能行善与行恶;第二,每个人实际上也都做过善事与恶事。

哲学家的眼界不能只限于经验事实,还须透视到人性本身,说明人性究竟是什么,是本善、本恶、向善、向恶、有善有恶、无善无恶、非善非恶、可善可恶之中的那一种?孔子未曾公然讨论此一问题,不过传统以来许多儒家学者用心良苦,想尽办法来说明人性本善的道理。可惜的是,不论如何说明,都未必代表孔子的意见。

换言之,孔子不论主张人性是什么,都不会赞同人性本善这种天真的想法。他说的君子有三戒一段话,就是铁证如山,不容争辩。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表,戒之在得。(《季氏》)

这发话指出:一个人从少年、壮年到老年,都必须有所,原因在于人有血气。血气未定、方刚、既衰,则须戒色、斗、得。首先,我们反省一下,这是不是人在经验界的实际表现?孔子还算客气,因为许多人不管血气处在何种状态,也就是不管自己是少年、壮年或老年,都同时具备色、斗、得这三种毛病。

       

为戒惕人的色、斗、贪计,就要以内向善要求去主导的行为表现。既然事实如此,人性怎么可能是本善的呢?不过,有些学者意图争论,说:血气不属于人性,或者,血气不代表人的本质;如果把血气排除,人性照样是本善的。面对这种争论,一句话就可以答复:请你找出一个没有血气的人!宋明许多哲学家果真如此尝试,要求大家存天理,去人欲,用意固佳,却根本行不通,因为人性本来即包含血气或人欲在内。此所以儒家自古即讲究修身即包含血气及人欲。孟子也沿用此一观念,希望反身而诚

    儒家自孔子以下,何曾排斥过或血气与人欲的正当作用”?教育的目的广泛而言,可以说是变化气质,也不必否定血气啊!孔子主张君子三戒,孟子主张以大体主导小体,就是以的向善要求去主导的行为表现。人无血气,不能存在;但是光靠血气的本能发展,却不是人生正途。必须由之立志、学习、主导与行善着手,时时惕勉,不可松懈,坚持一生,死而后已。
 
注:本书(《傅佩荣<论语>心得》)由大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已在全国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