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姜
傅佩荣: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于儒家的人性论,都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善”。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从《三字经》演变过来的,而我研究儒家的时候,从《论语》、《孟子》的原典里面仔细研究,可以说是数十年,绝对看不到“人性本善”的影子。“人性本善”四个字不管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关键都在于那个“本”字,本是本来的善?还是说本性就是善的?我们也都知道“本”字没有办法说清楚。
姜
傅佩荣:善、恶两个概念要互相对照起来才能理解。如果说人性本善,只有一个可能:所有人生下来都是善的。像你刚刚讲的。那么,人善或者不善有什么差别呢?因为所有人都是善的,那不善的只有“非人”了,就好像猫、狗这些。人都是本善的,而猫跟狗不是本善,这话显然没有意义,因为猫跟狗也不在乎所谓的善或不善的问题。一个概念要有意义的话,必须有明确的区隔,才能让别人了解究竟说什么。这是第一个,从字面上来看。第二个,“人性本善”在经验上根本找不到材料,有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本善的吗?没有的事情。在西方的心理学家的观察来看,更是让人悲观:小孩子两岁到三岁时就会勾心斗角,联合朋友打击敌人都会了,尤其是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早一点。
姜
傅佩荣:你这样讲的话,小孩子就懂得大人的手段、诡计。那么人性本善,幼儿园的小朋友就不能够完全展现出来。
姜
傅佩荣:那时候本善说不说没有差别,有谁记得两岁前发生的事。从各方面来说,本善是一种很奇怪的想法,更困难的是,“善”是一种道德的实践行为,如果没有自由选择的可能,就没有道德实践的要求。如果说“人性本善”,请问:人在得到本善的性之前,他做过什么自由选择的行为呢?不可能的。因此自由选择的行为本身要求基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要付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人自由,他才有可能选善的可能,如果给他自由的话,他又不是一定行善。这不是只有我们的问题,所有的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姜
傅佩荣:一样,整个基督宗教都在问这样的问题:如果给我自由,我不一定行善。甚至很多人把这个界定为原罪的含义。所谓的原罪,并不是你原来就有罪,而是给你自由,这是人本性的能力,这种自由本身就有一半为恶的可能。从为恶的可能性来说人有“原罪”,在西方来说,这样的解释还算是合理的。
姜
傅佩荣:就是你有一半的可能做坏事,给你自由你有一半的选错机会,这才叫做自由。如果我给你自由,跟你说一定不要做坏事,那就不叫自由。
姜
傅佩荣:可是这样的原罪的定法,反而是合理的。因为它代表罪的来源,罪的来源不在于神,也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人类拥有自由这个可能性上面。
姜
傅佩荣:当然,没有自由,谈罪、谈恶、谈善根本是不知道在说什么。为什么我这么多年研究儒家,最大的心得在于“人性向善”。“向”这个字代表力量,力量由何而来?由真诚而来,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儒家要求一个人真诚,只要真诚,就会从内在展现出自我要求的力量,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就是“善”。有时候我们不真诚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力量问题了。我不真诚我只是一个过路的人,我只是某一个角色的人,我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义务要求要我自己做什么事,这叫做不真诚。不真诚的时候就没有力量的问题。这样就牵扯出第二个名词——“善”的问题。不把善说清楚的话,永远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概念不能够说明任何东西。讲“善”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对于善做一个描述式的定义。所谓描述式的定义是说,别人如何理解善这个字的意思。譬如,我们讲一个人是善的,就要讲清楚,他做了什么事呢?一般来说有四个字是大家都认同的,就是孟子所提到过的“孝、悌、忠、信”四个字。一个人只要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长官,对朋友守信,一般都称为是“善”的行为。“孝、悌、忠、信”这四个大家都认同是“善”的行为,有什么特点呢?特点就是每一样善的行为,都要求你跟另外一个人之间有一种特定的关系,而你能够适当地实现它。譬如,“孝”就是我跟父母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悌”是我跟兄弟姐妹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忠”是我跟上级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信”是我跟朋友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由是观之,没有任何一种善是一个人关起门来可以完成的。有没有哪一种行为是关起门来,或者到山上隐居,谁都不来往的情况之下可以实现的呢?事实上没有。如果说有一个人在山上,他照顾野生动物,我们不会说他是善的行为,我们可以说他是一种人类照顾自然界的行为。那是不是善呢?不一定,他如果是善的话,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是希望将来我们的子孙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那么他跟未来的子孙之间的关系是适当的,就使得他照顾动物的行为成为善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为什么?因为你照顾某些动物的话,你很可能因此破坏自然生态食物链的平衡的问题。到最后反而造成很多人养宠物,养到最后变成流浪狗、流浪猫,那你说他善还是恶呢?如果前面养宠物叫善的话,后面把它变成流浪狗、流氓猫就是恶了。这样对一个人负担太沉重了,等于是他的生命被你陷在善恶里面。所以这就要特别强调,对儒家来说善恶这两个字只能放在人与人之间,即人的世界才有意义。
姜
傅佩荣:没错,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所谓的主体就是说有行动的能力,可以接受别人行动的后果。如果你可以对张三做一件事情,同样,另外一个人也可以把对你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你说:“不行,只有我可以欺负张三,不准别人欺负我。”那你这个人很霸道,是完全不讲理了。儒家的思想是说你怎么对待别人,你就得容许别人怎么对待你。从这里就推出孔子说的一个字即“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可以显示儒家对于善有它一定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定义的时候,要把它说得更明白,说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跟任何一个人之间都有某种适当的关系存在。只不过有时一个人不一定了解这个适当性,不一定会正确选择,甚至做的时候出现偏差,造成人间各种复杂的恩怨情仇。
姜
傅佩荣:是的,这就是儒家的教育的目的。孔子很喜欢讲“安不安”,有时候人在某种情况之下,譬如,酒喝多了,或者没有睡觉,头晕脑胀了,很可能发生一些错误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跟你说:在平常、正常的情况下,你会这样说,这样做吗?这就可以提醒你回到平常、正常的情况。我们要知道人生很难得有平常、正常的情况,每一个选择往往都是造次颠沛、匆忙紧张的时候做的选择。如果你平常缺乏一种自我的了解,自我的修炼,也就是你刚刚所说的善的知识。为什么我们要学儒家?因为孔子、孟子所提供的观念,就是我们所谓的善的观念——“善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所要掌握的是什么原则,所要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做法,在这里面如何扮演应该有的角色。像这就是学习儒家的基本的考虑。
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