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研究儒家的人喜欢强调人生的光明面,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三字经》开头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本善的人性会做出坏事?这些问题不易得到大家认可的答案。不过,究竟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如何?这才是关键所在。
首先,孔子的观察十分深刻。他从经验界看出人有各种弱点。譬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他声称不曾见过任何人爱好美德像爱好美色的。爱好美色是生物性的本能,爱好美德呢?如果后者也是天性,那么它的力量显然不是绝对的或全面的,因此不宜说“人性本善”。
顺着此一思路,孔子提醒人在每个阶段都要警惕,这即是著名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人不可能没有血气,血气有各种毛病;如此一来,怎能说“人性本善”?没有说“人性本恶”,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血气若指有形的身体及生物本能,那么人当然还有主观的一面,亦即称做心灵、思想、意志的部分。即使让人自由选择,人的表现也未必理想。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大家都喜欢富贵,讨厌贫贱,这是什么道理?与人性有无关系?若无关系,何以能用这种普遍的语气说话?若有关系,这种人性可以说是本善的吗?
结论是:孔子根本不曾说过人性本善。他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天的行为是“习”,由习而各行其道,久之难免相离、相背、相反。先天的本性是“性”,如果性本善,则应该说“性相同”。既然说“性相近”,则表示并非相同;但是为什么人有“并非相同”的本性?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段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