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人性的弱点(20)

(2006-12-25 09:01:42)
分类: 儒家

研究儒家的人喜欢强调人生的光明面,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三字经》开头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本善的人性会做出坏事?这些问题不易得到大家认可的答案。不过,究竟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如何?这才是关键所在。

首先,孔子的观察十分深刻。他从经验界看出人有各种弱点。譬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他声称不曾见过任何人爱好美德像爱好美色的。爱好美色是生物性的本能,爱好美德呢?如果后者也是天性,那么它的力量显然不是绝对的或全面的,因此不宜说人性本善

顺着此一思路,孔子提醒人在每个阶段都要警惕,这即是著名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人不可能没有血气,血气有各种毛病;如此一来,怎能说人性本善”?没有说人性本恶,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血气若指有形的身体及生物本能,那么人当然还有主观的一面,亦即称做心灵、思想、意志的部分。即使让人自由选择,人的表现也未必理想。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大家都喜欢富贵,讨厌贫贱,这是什么道理?与人性有无关系?若无关系,何以能用这种普遍的语气说话?若有关系,这种人性可以说是本善的吗?

结论是:孔子根本不曾说过人性本善。他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天的行为是,由习而各行其道,久之难免相离、相背、相反。先天的本性是,如果性本善,则应该说性相同。既然说性相近,则表示并非相同;但是为什么人有并非相同的本性?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段回答。

       

 儒家正是因为正视人性弱点,才会强调教育与修身,才要鼓励人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第一,就人之所以为人而言,都有人性,这种人性无所谓相同或相近,因为那是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有多少的问题。第二,就人的实际生命而言,则所谓性相近是指人性向善,其运作涉及个人的自由意志、认识能力、外在环境等条件。就这些条件而言,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但是又有相同的运作模式,亦即人人皆有心安不安心忍不忍的天赋能力。能力之强弱则又未必相同。因此,只能肯定性相近

    明白上述说法,就没有必要忽略人性弱点。儒家正是因为正视人性弱点,才会强调教育与修身,才要鼓励人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