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赢的人生哲学·小学同学会

(2006-11-08 08:57:18)
分类: 哲学.人生

 距离小学毕业二十五年的昔日同窗再度聚首,引起我一连串的回忆与感慨。

 我是生在台湾的外省人,自小随父亲职务调动,住过北部地区几所灯塔,就在这些灯塔边度过我的童年。未满六岁即申请提前入学,就读于桃园县观音小学。观音乡以客家人居多,生性较为保守,对外省人则直呼唐山人观音二字顾名思义,得自佛教观音菩萨的启发,有大庙一座,甚为壮观。我家则四代信仰天主教,父母为虔诚教友,以此规范子女。因此,我的小学生活注定与同学及环境会有些格格不入。

 上学第一天,我穿着整齐的鞋袜,同班同学都光着脚,就合议脱掉我的鞋子,让我光着脚回家。后来我好像光脚上学了一段时间。我的功课向来不用父母操心。母亲最津津乐道的是,不管别人在旁边讲话、吵架或打牌,我念书时如老僧入定,充耳不闻。我们家里七个兄弟姊妹以我书念得最好,或许原因在此。但是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我喜欢那些课本上的东西,而是我从小喜欢管好自己的事,不愿看到别人对我皱个眉头或施以打骂。

 因为功课好的缘故,同学渐渐接纳我了。又因为父亲管理灯塔,有时让我带同学到灯塔内部及顶部参观,于是我俨然成了特殊人物,扳平了我原先在班上的劣势。可惜好景不长,到小学三年级时,我因为好奇而学别人口吃,结果自己患了严重的口吃,在课堂上或公开场合一个字也说不出,或者说得结结巴巴,胀得面红耳赤,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父母亲见我如此,自然心急如焚,但是子女众多,工作忙碌,也只好束手无策。我自己倒没有太紧张或太担心,仍旧似懂非懂地过日子,靠着功课成绩来抚慰破碎的自尊。这件事一定令同学们印象深刻,因为这次小学同学会在联络时,就有人问我:你还在意我们以前对你口吃的嘲笑吗?到了开会时,又有人提起:你什么时候又会讲话了?我说:过去的痛苦虽然椎心难堪,但是只要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超越自己的缺点,今天想起来却是一段甜蜜的回忆。人生不能没有考验,考验的形式与时间早晚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我很幸运地面临一个大家可以看到及听到的考验,它使我毫不迟疑地正视自己的困境,以全部的力量投入自己的挣扎,然后开展一个新的人生。人间的福祸与成败不能由一时一地的表现来断定,必须放在整个生命历程里面来评估。我有九年之久受制于口吃,在人前人后所遭的嘲讽与轻蔑,绝对不是一个八岁到十七岁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可以轻易承受的,也绝不是在承受之后可以不怀着满心的创伤与苦涩的。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路历程:凡走过的,必留下足迹。

 然而,靠着我的信仰与奋斗,当然还有关爱我的父母与师长的鼓励,我终于走出了阴影,在说话方面反败为胜,并且胜得相当彻底。坦白说,我内心十分感激上帝在我少年时代所加给我的十字架——它使我明白语言的珍贵与力量,更重要的是,使我经由考验而成长。许多学生与朋友在听过我的上课与演讲后,常羡慕我的口才不错,好像我天生就是个教书的人。他们何尝知道我上面所写的这一段故事,又怎能想象我多少次在小学与中学同班同学面前,一个字也说不出的窘状与羞愧。

 还是借用加缪的话吧,轻轻地抚摸伤口,竟也成为一种乐趣。因为我受过伤,知道自己的限制,但是更强的生命力使我重新站起来,于是伤口成了天然的勋章,证明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坚韧与价值。

 经过二十五年的暌违,一位同学告诉我:你长大了,但是我却一直没有长大;虽然我早已为人父,有两个孩子,但是却仍旧觉得自己不够成熟,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也许是在国外四年求学的经历使我成长的。当一个人离开他的环境、他的社会、他的祖国,就像一株树苗离开它原本生长的土壤,必须重新适应。这种适应像是大死之后的再生,需要用尽生命的潜力才能站稳脚跟。奇妙的是,生命的潜力愈用愈出,不仅由于洗炼而益发精纯,而且层次也不断提升,可以进而综观人生的全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在此时展现出来。

 当然,出国念书只是一种机缘,类似的经历则在人生每一阶段都可能出现,问题只在我们是否善于体验。如果有好学之志,则古典今籍所昭示的智慧可以助我们突破有限的时空;如果有深思之习,则人生处处都是学问,孔子曾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若能深思,则生命品味之提升是自然形成的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力行之勇。许多事说起来好像唱高调,不切实际,但是一旦自己力行实践,亲自印证之后,就会知道其中真义。真正的学问是在力行中得来的;真正的智慧是经由亲切体察生命的脉动而有的;真正的成长,则是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工夫所累积而成的。二十五年不算短,是一个人省思自己的好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