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论语(4)

(2006-08-10 10:38:42)
分类: 儒家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解读】 
①学:学的内容、方法与目的,请参考《学而篇》。

 

②立:这是学习做人处事的成效,由此立于礼,走上人生正途。  
③不惑:由于兼顾学与思,并重学与行,对于人间一切事件都能明白其道理而不再困惑。  
④知天命:领悟自己负有使命,必须设法去完成。这种使命的来源是天,所以称为天命。孔子的天命包括三项内容:一、从事政教活动,使天下回归正道;二、努力择善固执,使自己走向至善;三、了解命运无奈,只能尽力而为。

 

⑤顺:由知天命而畏天命,然后对于天命的具体要求,必须顺从与实践。孔子从五十五岁至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备极艰辛,在别人看来是天之“木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度遇到生命危险时,都立即诉求于天,表示他是顺天命而行。  
⑥〔耳〕顺:耳为衍文。理由是:一、孔子自述的六个阶段都是直接以动词描写修行的进境,不宜有例外。二、顺天命与孔子生平事迹完全相应,耳顺则无合理解释。三、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无耳字。四、孟子私淑孔子,谈“顺天命”,并且在宣称“舍我其谁”时,正是想要顺天命;除此之外,他也未曾提起耳顺。

 

⑦七十:这是天人合德的体验。不过,由此可知“从心所欲”很难“不逾矩”,因此不能以为心是本善的。这一点另外还会说明,如【6.7】。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白话】

 

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解读】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曾经奉父亲孟僖子之命,向孔子学礼。当时鲁国有孟(亦即原来的仲)、叔、季三位大夫把持朝政,经常违礼僭礼。孔子因材施教,提醒孟懿子即使在父母死后也须谨守礼制,否则仍是不孝。稍后孔子以“孟孙”称之,乃称其家之氏名。  
②无违:只有无违于礼,才能实现孝顺之心意。内在的孝心与外在的礼法配合,才是孝的实践。

 

③樊迟: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白话】

 

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解读】
①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  
②忧:子女各方面都表现良好时,才能使父母“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心而不必再担心其他问题,这样就表现了孝的行为。疾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以子女更要多加保重身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