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解读】
①子游: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列名文学科。
②能养: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与侍奉。犬马对人的服侍则指可以守卫、拖车等。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解读】
①色难: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确实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多了。
②弟子:弟子与先生对举,是指年轻人与年长的人,也可以指学生与老师。因此,对父母的亲爱之情,还要超出学生对老师的敬爱表现。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白话】
孔子说:“我整天与回谈话,他都没有任何质疑,好像是个愚笨的人。离开教室以后,留意他私下的言语行为,却也能够发挥不少心得。回并不愚笨啊!”
【解读】
①回:颜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列名于德行科第一【11.3】,又被孔子推许为唯一好学的弟子。
②不违:不觉得老师说的有什么不对。这里有三种可能性:一、真的很笨;二、完全不用心思,只是被动接受;三、领悟力很高,一听就懂,所以欣然接受。颜回属于第三种,不过在此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老师讲的有道理,二是学生听完后要证明自己确实有了心得。
③发:学习之后,举一反三,应用在生活中。由此可见孔子在教学上,最重视的是学生受到启发而变化气质,其次则是上课时认真听讲与思考,提出疑问来请教。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白话】
孔子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解读】
①视、观、察:三者都是由我去看人,看的方法是要明白、清楚、仔细;看的对象是他现在、过去、未来的表现。古人用字比较精确,我们则往往用“观察”一语带过。
②
:藏匿。有时不是别人故意藏匿,而是我们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现在而忽略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