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作品之二:张锦静四尺整张七幅篆书

标签:
佛福禄寿禧健龙 |
推荐作品之二:
张锦镜四尺整张七幅篆书
曹利华
张锦镜是隶书的高手,我在两篇文章中,分别评述了他的《心经》、《金刚经》等多篇书法作品(参见即将出版的拙著《美学与书法经典探寻》)。今天又以恢弘而又精妙的巨幅篆书展现于世,实在令人惊喜和钦佩。
自李斯创建篆书以来,以其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匀称和谐影响于后,李阳冰又从摹《峄山》入手,参以籀文,综合运用,一变斯翁廓落之风,使篆书美茂丰涧,劲利豪爽,至清代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书家,又将篆书推了难以超越的高峰,致使近现代在篆书发展上有所创新的少之又少。从今年年初举办的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的情况来看,“篆书作者历来是‘弱势群体’。作者群小,风格面窄,入选份额低。此展与综合类一致。”(《书法导报》2013.4.3)
在篆书如此低迷的情况下,张锦镜却以如此巨幅的篆书作品展示予人,这不能不佩服他的胆略和勇气。而这种胆略和勇气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雄厚的基础上,而又渗透着自身浓郁的情趣和思考,既传统又现代,他的书写过程就是一段心灵的净化过程,他告诉我:“写着,写着,心里越来越感到宁静……”,书法的魅力就在于此。
这幅作品是以从古至今在民间流传的“百寿图”为范本,创作了七幅百字图(每幅实为101字),即“聚佛图”、“德福图”、“宏禄图”、“长寿图”、“欣禧图”、“康健图”、“神龙图”。 “百寿图”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的百寿镇,距桂林市之南约90公里。 “百寿图”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广为传颂。特别是南宋时期,专事拓印、装裱“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朝廷显贵、书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为拥有一幅“百寿图”而自豪。挂之于堂中顿然门庭生辉、宾客争相观赏!古时商人远行或浮游宦海者更是把“百寿图”作为护佑身家平安的宝贝!“百寿图”之所以成为世人尊崇的名胜,还在于它自身所特有的艺术价值。宋刻。百寿图”是中国古代书法、摩岩石刻中的一块瑰宝。(参见《百度百科》)张锦镜将这一形式加以扩充和发展,虽然仍以“图”的形式出现,但与传统“百寿图”的形式已有很大的不同,“图”在这里只是整合的意思,而非原本的图式化,更为突显了书法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欣赏张锦镜的这幅作品:
以隶入篆。篆与隶是书法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阶段:“篆”使书法最终摆脱了形象的干扰,使线条纯净化、抽象化,稳健的力度就此产生;“隶”使书法从平面运动发展到立体运动,提、按的产生使书法的线条有了节奏,力度从稳健发展为灵动。二者有效地把握和灵活地运用是书法产生生命现象的基础。张锦镜以隶入篆,改变了篆书一味婉转的姿态,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部首的字体中,我们看到了点、线的生动变化。
体方笔圆。结体与运笔的有效配合,是产生波势的重要因素,结体能否产生活力,能否具有韵律感,关键在于运笔的提、按能否有规律地运动。体方只是整体似方,而局部则该方则方,该圆则圆,这种曲、直变化要求运笔在无意中蕴含有意,使结体中的波势形成节奏。我们在张锦镜的作品中,看到大量方圆、曲直的巧妙变化,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将汉字的象形抽象其中,如“火文”如同燃烧的火焰,“树文”如同莽莽森林,“凤书”似彩凤起舞,“水文”曲折回环。还有“龙文”、“象篆”、“狮文”、“星斗文”、“蝌蚪文”、 “箭文”,“柳文”等,无不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观赏之余,更能使人领略到汉字起源的无穷奥妙。
整肃灵动。一幅作品能做到宏观细赏是很不容易的,当下有太多的作品只能宏观,不能细赏。要在静态中(正书)表现出动态,即在点、横、竖、撇、捺之间表现出连贯性(使转);而要在动态中(草书)表现出静态,即相连的点画中表现出节奏,即连续的线条中有点画的运动轨迹,但是,我们面对的作品,真书呆若木鸡,看不到点画之间的关系(真以“使转为情性”);所见到的草书却是黑呼呼的一片,见不到点画之间的节奏(“草以点画为情性”)。写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书法,却还没有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张锦镜的篆书,宏观是纵有行,横有列,给人以整肃之感;细赏则变化多端,结构巧妙,给人以灵动之感。神韵则是在这种动静变化中焕发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