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2013-04-26 17:46:29)
标签:

篆刻

书法

推荐作品之三:

方寸之美

   ——评张福恒篆刻

曹利华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印都与汉字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字的表意传情功能产生了诗歌;汉字的形象描述功能与绘画相通;汉字的线条抽象功能形成了书法;汉字的立体造型功能演化成印章。因此诗、书、画、印息息相通,历史上四者兼通者虽不多见,但善书、善画、善印者皆善诗,却似乎是规律,特别是大家。这是因为诗是一种情怀,艺术就是情怀的表达。

当我首次见到张福恒的篆刻时,那种凌厉的刀锋,放达而不拘一格的布局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随意而又不随便,“为所欲为而不越距”,这种状态的出现,不仅需要技艺,而且需要在扎实技艺基础上的修为。印章是汉字美的精粹表现,它需要在极为有限的方寸之间以极少的汉字表现出汉字的美,没有对汉字线条、结体、章法美的体验和把握,没有从书法之笔转化为篆刻之刀的掌控能力,印章就很难从实用转为艺术。“大美墨韵”(图1)仅四字几乎将书法的虚实、疏密、方圆、曲直、大小等变化的韵律之美以笔法无法替代的刀锋果断地展现出来,这就是印章之美。其他无论是朱文(图1256还是白文(图3478,无论是单刀还是双刀,刀法率意、果断,毛涩、斑驳自然。这是张福恒追求的一种风格。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魏晋印以錾刻为主流,铸造印章大为减少。这种现象应与道家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以及频繁的战乱等关系密不可分。錾刻,用刀直接在印面上錾琢,增加了刀的趣味,在保全了汉印的优良因素的情况下,突出了刀琢印迹,使得原本略显呆板的汉印增添了无限生机。印面章法更加灵动活泼,道家的阴阳思想,在魏晋印章里,得到了体现。开合的夸张,结字的奇诡,乖张。刀法的雄健奇肆,瘦劲通神,章法的虚实呼应,都达到了极致精微超越前人。魏晋以后,由于儒家的重新崛起,儒家的中庸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印风,这枝印坛奇葩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后人得魏晋遗韵者不多,齐白石的篆刻风格,源自魏晋。”在张福恒的篆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对古代篆刻的继承,如先秦古玺的混沌之美(图4,秦印的规整之美(图8,汉印的平实之美(图2),魏晋篆刻的率真之美(图1,而且也看到了对现代书画大师齐白石篆刻的仰慕和继承。创新是继承积累的必然结果,而诱发创新的动因则是内心的强大和丰富。

我们在张福恒的篆刻《天教懒慢带疏狂》(图9中看到了这样一则边款: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图10    

这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鹧鸪天  西都作》。词人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鄙夷权贵,表现了词人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的性格,凸显了词人“懒慢带疏狂”的人格本质。这则边款以隶化的楷书刻写了全词,这是对魏晋篆刻的继承和发展。篆刻发展到魏晋,篆刻的艺术化程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实用转为审美,佛学和玄学起着根本的作用。人们追求以与天地万物的自燃性相统一的、不加任何修饰的真情本性为美。篆刻发展到这个时期,由于印章制作的草率和对篆书的陌生,在大量篆刻中,隶书、真书或篆隶真掺用十分普遍,这种歪打正着无宁说是对篆书的陌生,不如说是新的哲学思潮(玄学)的兴起所致。《庄子》说:“真者,精诚直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运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魏晋南北朝官印与汉印一脉相承,这是它的“有俊容仪”的一面,而它的直接凿刻、率意恣肆,则又可以视为其“脱冠冕、粗服乱头”的一面。这种印风作为魏晋南北朝印风的主流与当时的佛学、玄学的流行是吻合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方篆刻的恣肆率意印风与边款隶楷的坚挺、洒脱相统一,更是对这首词的内涵的生动阐释。

篆刻被称为“雕虫小技”,但这“小技”中却蕴含着大智慧,它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而且需要内在的丰富和激情,它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是要在方寸之间见天地。因此没有博大的胸怀,那就真正成了“雕虫小技”了。张福恒的印风疏阔、大气、随心所欲,这与他胸襟的宽博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看他的一首诗:

 

丁亥小年登东山

 

五华天表览众山
万户鲁境小如盘
到此已穷千里目
岂料才上一层天
莲花峰顶十丈宽
百夫未见几人攀
神仙置得对弈坪
落子可从天上观
抬眼疑是青天路
踏脚既上彩云端
极目四野风振衣
天地为我化万千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里被改写成“到此已穷千里目,岂料才上一层天。”这里如果没有超越古人的气概,哪能写出如此气势的诗句;最后两句“极目四野风振衣,天地为我化万千。”更是有气吞山河的气势。篆刻作为一种微型艺术,它的感染力就在于有限的空间所散发的无限的能量。

当然与篆刻质量优劣有直接关系的是书法的水平,对书法的把控能力直接影响到篆刻的质量。我们见到张福恒的三幅书法作品:临《张迁碑》(图11)、临汉砖铭文(图12和创作的隶书对联(图13)。从这三幅作品,我们看到了张福恒篆刻风格的来源。《张迁碑》,书法风格方正刚劲、雄浑古茂。运笔朴拙、刚健,略含生涩,粗细笔画组合自然天成,结体以方取胜,显示出骨力雄健的独特风貌。《张迁碑》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在汉碑中极富个性。杨守敬言该碑“已开启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魏初三碑(《上尊号》、《受禅》、《孔羡》)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在张福恒的篆刻、书法中,我们看到了篆书、汉碑和魏碑三者的融合;临汉砖铭文,具有《开道碑》摩崖的气势,笔势开张劲健,结构简古严正,气韵浑朴而略带苍茫,这种印风对张福恒的篆刻影响很大;自创隶书对联,书家自评:“火候不够。”其实这幅作品的整体风格与其他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这里多了一份沉稳和冷静,如同长跑之后的坐饮,是一种短暂的休整,有时“文火”更具穿透力。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大美墨韵    左都建画印   金吉堂印   4 知白守黑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5 山色有无中   6 青山已成林莽 7 三都堂后人 8 曳尾泽中谁与游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印章《天教懒慢带疏狂》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10     印章《天教懒慢带疏狂》边款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11     临《张迁碑》(局部)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12        临汉砖铭文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推荐作品之三:张福恒篆刻
                                13      隶书对联《北海南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