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击名家之四:“和稀泥”的风气是否应该改一改? ——评王家新留下的遗憾的结尾

(2013-04-16 10:57:34)
标签:

杂谈

点击名家之四:

“和稀泥”的风气是否应该改一改?

        ——评王家新留下的遗憾的结尾

曹利华

   王家新:1967年生,祖籍辽宁,现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唐风美术馆特聘书法家。

《书法导报》201343日刊登了王家新在中国国家画院大教室,为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创研班全体学员作的《书法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刻地阐述了书法的“文化性”和“时代性”问题,这正是当下书法人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报告切入点好,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之后的“答学员问”则从自身的体会出发,也很有启发性。

但遗憾的是,当最后一位学员,顺着报告人的思路提出:“家新老师好!今天听您的课我感觉很过瘾,从你的讲课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书法的希望。我提个问题,就是现在的书法创作,只重视形式和视觉刺激,忽略了中国文字字形和字义的美。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结合在一起的美,如果把书法与文人联系起来看,书法就应该包括全部内容的美,如果只注重一些视觉效果,这样是不是就会使书法边缘化,或者灭亡?再过一百年,中国的书法会是什么状况?书法未来会怎样?我想请您简单地给我们讲讲。

学员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正是当下书界存在的问题,顺着以上的思路,报告人可以很畅达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回答却让人失望,似乎是另一个人在作答,语无伦次,前后矛盾,特别是面对“名人”、“名家”的问题,更是“和”起了“稀泥”。学员的问题是“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结合在一起的美,如果把书法与文人联系起来看,书法就应该包括全部内容的美,如果只注重一些视觉效果,这样是不是就会是书法边缘化,或者灭亡?”回答者却说:“沈老说‘形式即内容’,我们不能偏颇地区理解。书法的形式即内容,是说书法的章法、笔墨、字法、形制等共同构成书法的内容,而不只是唐诗、宋词等文字词句才是书法的内容,这个要全面的理解。”提问者明明是问汉字的“”在书法中有没有“”的问题,并没有否认“书法的章法、笔墨、字法、形制等共同构成书法的内容”,这样的回答是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姑且不说回答者错误地将“书法的章法、笔墨、字法、形制等共同构成书法的内容”当作了书法内容的全部,没有弄明白这些书法的技巧对文字来说是内容,而对文字的“”来说,它也是形式,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形式”。如果搞书法没有弄明白书法内容与形式的这两重关系,那只能在书法的边缘上打转转。其实王家新的报告强调的就是书法的“文化性”和“时代性”,强调的就是书法的经典性能不能在纯熟的技巧中表现出它的内涵,即“义”。他在报告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第三类就是《兰亭序》之悲。虽然字里行间也有悲痛的字眼,但‘悲’被欢娱的表相掩饰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样的句子是一种人生观、人生观层面的绝望或空旷,就像表面平静的江河,下面却是漩涡汹涌、暗流涌动,这种悲我认为才是痛彻心宇的大哀、大痛、大悲。所以我每次临《兰亭序》的时候,感觉就像对一个饱经人生风雨、世事沧桑的老者,在诉说着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无常,语调却是那样的平和。《兰亭序》显然是升华了的,这跟我们有点快乐、有点痛苦就会挂在脸上不一样。……

想到这些,大家再写《兰亭序》,还能不能只感受到那种惠风和畅与管弦丝竹?至少不那么简单了吧,其间深藏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述得清楚的大悲痛大悲情。”这段论述强调了文字内容对历史上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是何等的重要,天下三大行书如何排列并不重要,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排列,重要的是这三大行书,无一例外地都突出了书法“义”的“文化性”和“时代性”,这也就是这三大行书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之所在。

在回答“书法未来会怎样?”时,王家新在报告中反复强调“我今天在这里强调继承传统,反对过度装饰,反对粘贴、裁切等与书法本体和审美背道而驰的东西,提倡‘回归经典、正本清源’是有所思考的。”可是到最后却说:“书法的未来是什么?有一本书就叫《书法的未来》,是几年前陈振濂先生编的。学院派的书法中有一幅我印象很深,把王珣、王羲之、颜真卿等历代书家的署名平在一起成为一幅作品,看起来挺和谐,像是同一个人写的。还有用麻绳捆上,类似装置的,全写异体字,染色做旧的。振濂先生主导的学院派是书法的未来,王镛先生主导的流行书风、艺术书法是书法的未来,抗美和沃兴华的情感与形式也是书法的未来,所以各种各样的书法探索都是书法的未来之一,这些探索都值得尊重。”学员的提问中,毫无对探索性书法的不尊重的意思,而是在问社会的主流书法应该如何发展,我想报告人不会不明白。可是,王家新在报告最后却引申出与提问毫不沾边的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这样的回答只能让学员摸不着头脑,对今天书法如何发展还是一头雾水;抑或是报告人对自己以上的报告感到太直白了,太明确了,担心得罪了一些人,特别是“名人”,想做一些修正,和和稀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报告的主旨伤害就太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