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养:中国绘画精品鉴赏之十《春山行旅图》

标签:
李昭道山水细节 |
李思训的儿子昭道,继承父业同样在山水画上享有盛名。画山水楼阁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而更加精确细密。张彦远称他“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从李昭道的作品,可以看到唐代青绿山水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一直把唐明皇《明皇幸蜀图》和《春山行旅图》称为是李思训的作品,实际上唐明皇去四川避难,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李思训早已去世,李昭道才是有可能画这一题材的画家。在台湾的《明皇幸蜀图》和《春山行旅图》都是较早而接近原作的作品。《明皇幸蜀》,绢本,纵 55.9厘米,横81厘米。《春山行旅图》绢本,纵95.5厘米,横55.3厘米。一为横幅,一为立轴,可以说是一件作品的两制。虽然某些作品某些部分各有巧拙,仍可以作为一个作品来介绍。
图中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重青绿的设色增强了“春”的气氛,作者于这一气氛下,在布局上却安排了巍耸峻险的山岭,迂回盘曲的山径,色临绝壑的栈道,白云缭绕的天际……,这样来经营位置,就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这支帝王逃难的庞大队伍,跋涉在“蜀道难”上的狼狈景象;作者也许是有意识的,把一群负管行李的侍从放置在两幅的中心,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歇晌场面,而把骑马吃惊的唐明皇和他的嫔妃、侍臣们压缩在画幅的右角。作对这群远途劳顿的“贵人”们是描绘得相当深刻的。这一细节的描写,对突出画面的中心人物,对观众联想到唐明皇的复杂情绪,是很有帮助的。这一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就,可以说明具有情节内容的山水画在这时所达到的水平。
从李思训父子,可以看到青绿山水的成长、发展的轨迹。对山水画情趣的追求,已从理论上的论述发展到实践上的初步完成,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李氏父子所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后兴盛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发展,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