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审美(之二)?

(2008-02-06 09:07:24)
标签:

杂谈

什么是审美(之二)?

      什么是审美(之二)?

               曹利华

   

    韩非在《显学》中说:“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判断刀剑的美学价值不能单看锻炼刀剑用的锡和冶铸时的颜色,而是要看刀剑是否锋利;判断马的美学价值不能单看马口、马齿以及外表形状,而是要看马是否能跑到终点;判断一个人的美学价值不能单看人的相貌衣着和听他的言谈辞令,而是要看他的工作成绩。韩非的“法治”思想使他在社会美的判断上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不同的审美对象,具有不同性质的审美观照,特别是对社会美和艺术美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审美对象,其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不同:对艺术美的观照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感,而对社会美的观照却与直接的功利感相联系。锋利的刀剑、飞奔的骏马、勤奋工作的人,离开了主词前的修饰语,其美学价值就大不一样了,韩非从具有初步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评价社会美的价值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韩非的观点显然是受了荀子的影响,苟子提出了“心有征知”,必缘“天官”的观点,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依靠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人的不同的感官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他说:“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痒)”(《荀子"荣辱》),然而他认为人的感官的能力是天生的。韩非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强调了后天的实际作用,他说:“言会众端(头绪),必揆(度也)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八经》)韩非提出四方面的验证方法,“天”和“地”是指自然界,“物”和“人”是指人类社会,人的认识必须受到自然法则和社会生活的验证,这样的认识显然比苟子的认识更进一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什么是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