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与美学第三章第二节二1

(2007-03-18 10:00:18)

国学与美学第三章第二节二1国学与美学第三章第二节二1

                                               傅珉摄影

                                               刘鹤龄诗

1.“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应帝王》)一审美境界。

                                  曹利华

    “淡”与“漠’’都是清静无为的意思。成玄英疏:“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合汝形气于寂寞之乡。”什么是清静无为呢?庄子说:“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意思是说,这四种六项私欲不在胸中扰乱就能平正,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澈,明澈就能空明,空明就能顺应自然而没有什么做不成的。“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精不亏”(《刻意》)。清静无为是要求人们保持德性的完整和精神的完美,不受忧患的干扰,不受邪气的侵袭,雕砺心志,纯洁情性。“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道》)。这一观点后来被禅家所用,禅家开悟的境地——“明境止水”的观念,即源于此。但是庄子的原意明显是指圣人应顺自然的规律。以明静之心观照万物。“清静”绝不是与世隔绝,“无为”也绝不是什么都不做。“休则虚,虚则实,实者备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天道》)。庄子的意思是:心神休静便空明,空明便得充实,充实便是完备。空明便清静,清静而后活动,活动而无不自得。“虚”与“实”,“静”与“动”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虚”不是虚无,而是对不利于心身完美的因素的否定,空明本身包涵着充实,使精神世界达到更高的境地;“静”也不是静止,而是对不利于行为发展的因素的排斥,清静本身蕴涵着行动,使行动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样就能达到“天乐”的境界:“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地正,其魄不祟(形体没有病患),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养)天下也。”(《天道》)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情感体验,使之达到物我如一的境地。庄子生活在那种利欲薰心的阶级社会中,以排除私有制所带给人们的种种精神枷锁,来保持人性的完美,达到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这本身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基于功利(有利于身心的完善)又超于功利(不被私欲所束缚)的自由境界却是审美的最佳境界,“振于无竞,故寓诸无竟”(《齐物论》),遨游于无穷的境界,才能寄寓于无穷的境界,“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大宗师》)。这种境界虽然在现实中不能实现,但在审美中却不可缺少。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景实无而趣”,“景虚而有味。”董其昌论画:“实虚互用”,“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画诀》)王骥德论戏剧:“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杂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虚实作了专论,告诫人们“虚不似虚,实不成实,词家之丑态也,切忌犯之”。周亮工所纂《尺牍新钞》中论文时说:“文有虚神,然当从实处入,不当从虚处入。”梁启超论“境”时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实。”(《饮冰室专集》卷二《自由书惟心》)王国维则提出了“境界”说,全面地论述了“境界”的特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