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与美学第三章第二节二

(2007-02-28 19:46:09)

           

               二 审美论

                   曹利华

    庄子倡导“无欲”,还谈什么审美呢?中国佛学的发展确实与庄子有关,但是佛教的“苦空”观与庄子的思想还是大相径庭的。如果将庄子当作禁欲主义的鼻祖,那实在是有些冤枉!

    “无欲”在庄子那里是有特定含意的,庄子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意思是说:大家都不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纯真朴实便能保持人民的本性。“无欲”是纯真朴实的意思。因此我们不能说庄子的审美观是超功利性的,他并不是一概地反对仁义礼智,他所要“超”的是虚伪的功利性。“德荡乎名,知(智)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智)者也,争之器也”(《人间世》),他认为“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马蹄》),他与老子一样梦想着理想的王国,“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肤箧[qu qie开箱]》)。他要求实现“不失其性命之情”的仁义,他说:“今世之仁人,蒿(hao)目(举目远望)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tao,贪财)贵富。故曰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骈拇》)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代的仁人,忧虑世间的祸患;不仁的人,溃乱性命实情而贪图富贵。所以说仁义难道不合于人情吗?然而从三代以下,天下为什么这样的喧嚣奔竞呢?

    庄子所处的是一个十分动乱的时代,连年的诸侯国之问的兼并战火越燃越烈,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小生产者稳定的生活,而自奴隶制以来所实行的仁义礼智成为宗法、等级、专制社会体制的精神纽带,暴露出极大的虚伪性,因此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庄子对它的抨击是不遗余力的。庄子反对“三代以下”的仁义礼智。但是庄子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从无阶级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阶级社会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也为人类生产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仁义礼智恰恰是阶级社会文明成果的体现,“民之常性”的仁义礼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最高层次的仁义礼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社会之后才可能实现。庄子是在泼污水的同时将婴儿也泼了。

    事实上庄子的审美论正是在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了对人的束缚才可能实现对束缚的否定——自由,而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最集中的表现。庄子的许多观点并不都是直接谈审美的问题,但是它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涉及到审美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