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真者,精诚之至也”
曹利华
庄子所说的真,即“无为”,也就是顺应自然的意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适应的。“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天下》),违背自然的法则,人为地造作,必然会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同上),即割裂天地的纯美,离析万物的常理,分离古人的全德,很少能具备天地的纯美,适合于神明的情状的。真与美是不能分离的,不真必然不美。庄子说: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
真是美的内在本质,美是真的外在显现,真与美的和谐统一,就能产生动人的魅力。庄子在《天运》中讲了“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心病,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的丑女看到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捧着心皱着眉。结果村里的富人看见,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带了妻子走开。庄子最后说:“彼知颦(蹙额)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发展了老子“见素抱朴”的美学思想。他反对失去事物本性的形式美,他认为“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天地》),他提倡显现事物本性的朴素美,他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朴素并不是单调,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即所谓“真在内者,神动于外”,西施皱眉之所以美,就在于她的情态没有丝毫娇揉造作,而是自然流露出心病的痛楚,这样,就在原来的美貌上增添了动人的表情,达到了“神动”的魅力。如葛洪所说:“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博喻》)“恶”,即丑。西施的丑(皱眉)反而增加了她的美。庄子的这一美学思想贯通到艺术创作上,则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袁宏道:《叙小修诗》)。艺术的真不是模仿、照搬,而是要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落窠白,独具特色,“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袁宏道:《行素园存稿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