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曹利华
孟子基于对人格美和审美活动的认识,使他对艺术理论的把握也比孔子更加深入和全面了。
首先他提出了“知言养气”说。“知言”,就是对别人的言辞有独到的分析能力,也就是对人的了解和认识,“知言”即“知心”,宋代魏了翁说:“古者即辞以知心。”(《玫女鬼楼宣献公文集序》)“养气”,就是指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孟子认为“养气”要达到“至大至刚”的境界,所谓“大”就是以上我们所说的比美更高一级的人格美,具有伟大、刚强的性格。美要达到崇高的境界,必须“以直养而无害”,用正义去培养它,不以非正义的事去损害它,即“配义与道”。(《公孙丑》上)“养气”是“知言”的基础,“知言”是“养气”的结果。文学及一切艺术都是人对现实的形象把握,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因此作者的心思情感、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提出了:“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上)只有自身人格的崇高、伟大,才可能创作出崇高、伟大的作品。
其次,他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见解。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不应死抠字眼而曲解词句,也不应拘泥于词句而歪曲作品的原意,而应该以自己的真切情感,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志。(《说文》:“逆,迎也。”)“以意逆志”真实地揭示出艺术作品的特性。“意”和“理”在中国古代是具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往往是指主观的情感、想象等因素,是一种形象的认识;后者往往是指抽象的概念认识。“意”这个概念后来发展为中国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意境”。艺术不是概念的直接表述,而是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通过直观的感性形象让人们去感受、体验。“意”,具有感性形象唤起的情感变化的特点,清代吴淇说:“意就其淋漓尽兴言之。”(《六朝选诗定论缘起》)是有一定道理的。“逆”,有回溯、追溯的意思,由于艺术本身的特性,对艺术的欣赏也不能用简单的概念判断,而是要反复体会、揣摩、体验,感受艺术形象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总之“以意逆志”既揭示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又揭示了艺术欣赏的特殊规律。
再次,他提出了“知人论世”说。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吴淇解释说:“世字见于文有二义:从(通“纵”)言之,曰世运,积时而成古;横言之,曰世界,积人而成天下。故天下者,我之世,其世者,古人之天下。我与古人不相及者,积时使然,然有相及者,古人之诗书在焉。古人有诗书,是古人悬以其人待知于我;我有诵读,是我遥以其知逆于古人。”《六朝选诗定论缘起》)孟子的本意是谈“善士”应广泛地交“善友”
不仅是当今的,而且还要同古代的“善士”交友。颂读古人的诗书,就是要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时代。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一个时代。同时艺术又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再创造,是作家、艺术家思想、情感、理想等等因素倾注的结果,因此我们又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一个时代的人。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伦理价值和认识价值,这是我国古代美学在论述艺术特性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总之孟子在论述人格美、美感的特性以及艺术美的特性上是有其独特见解的,他的这些观点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