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普及
势在必行
曹利华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对吴冠中先生的访谈录,其中谈到了关于美育的问题,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对美学和美育普及的急切心情。
吴老的心情也是我们从事美学、美育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的心情。1997年我们承担了北京市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项目:《高校美育多媒体教程》,当时申报这个项目确实感到很有必要。我们在学校从事这项工作的时间也不算短了,效果到底如何呢?总体来说,学生是喜欢上这门课的。但是问题也不少:“大学也设美学课程”,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系;不少学校的美育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我们感到最大的问题还是吴老所提出的“美育的内容也值得商榷”。就我们所用的教材来看,多数还是属于哲学美学一类,中等学校的教材大多也是参考大学教材而编写的。总之,基本上还是属于20世纪60年代所编写的《美学概论》的框架。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教材的内容显然已经不适应了。
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个单位参加编著的《大学美育》教材作为国家教委教体卫艺术司推荐的高等学校教材,确实在内容和体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当时条件和认识的局限,美育仍然没有跳出文字阅读的范畴,这样就影响了学生鉴赏力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7年我们申报了《高校美育多媒体教程》这一课题。
美育课又不同于一般的欣赏课,它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因此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但是它又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理性通过感性的渲染加深理解,感性通过理性的分析得到升华,最终使人们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美化自身。
本项目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开发制作10张在个人电脑上运用的多媒体只读光盘,它以文字、声音、图象、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内容,从而区别于目前的纸制教材,更好地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的战略。10张光盘的内容为:《美育基础理论》、《西方美学与美术》、《西方美术精品鉴赏》、《中国美学与美术》、《中国美术精品鉴赏》、《中国书法篆刻精品鉴赏》、《外国音乐精品鉴赏》(2)、《中国音乐精品鉴赏》(2)。10张光盘大致分为两类:《美育基础理论》、《中国美学与美术》和《西方美学与美术》为一类,以讲解美学理论为主,配以不同内容和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美育基础理论》以教师录像重现的形式,讲解美育的基本特性、美育的心理功能和美育的基本途径;《中国美学与美术》和《西方美学与美术》主要通过美和艺术的发展历程来介绍中西方美学和艺术思想。其他7张盘为另一类,主要是介绍中西方古代和近现代美术、音乐经典作品。10张盘有统一的动画片头,界面与包装设计既统一又富有变化,风格较成人化又不失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文字既有讲解的全部内容,又有屏幕显示的重点、要点;图片素材力争做到丰富而精美,有相当一部分令人耳目一新;画面配有优美的乐曲,讲解主要有专业播音员配音,并有部分的教师原音重现;视频素材尽量做到短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跳转灵活的页面,检索方式的多样,超媒体链接的运用,充分享受到多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新颖、便捷和多姿多彩。可以这样说,整个操作过程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美育已经正式写入了教育方针,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有机部分。当我们今天在考虑人才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所要求的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因此,今天我们的美育已远不像孔夫子那样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大不同于席勒使之成为达到理性、获得精神自由的中介环节,而是要把美的鉴赏和创造,作为人的一种文化素质渗透到创造主体的心智中去,也就是杨振宁先生所说的一种“很高价值的精神结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学或鉴赏力。”(《人民日报》1989.11.29)这种“精神结构”变成人的整体素质,一种能力,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定向。
这套光盘虽然定位为教材,可供有多媒体教室条件的高等学校美学、美育课上运用以及各类中等学校美育课选择性地运用,同时也为各个层次的教师、家长、艺术工作者以及一般公民提高自身的审美、创美素质提供了方便。只有我们的“美学或鉴赏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创造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特别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才会产生极为有效的作用。我们要用法律手段清除一切精神垃圾,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我们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情感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制和铲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我们的环境。
___<中国文化报>2001年3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