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4700242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紫竹墨韵
(2006-09-05 17:55:39)
紫竹墨韵
曹利华
紫竹院公园,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景点(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组织编写的一本内部文集《北京名胜古迹》上没有记载),就在我家的东北角,骑车只需10几分钟,但是,很久以来,它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近年来,闲暇的时间多了些,常和友人一起去散步,久而久之,在不经意中,觉出了滋味,产生了感情。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各个景点的牌匾,因为这是景点的眼睛,是引领我们观景的导游。我发现紫竹公园主要景点的牌匾,大多是启功先生题写的,如: “柳荫怡情”、“澄鲜”、“澄碧山房”、“揽翠亭”、“友贤山馆”、“水竹居”等,这些诗意化的题字配上启功先生的书法,真可谓达到了诗情画(书)意的境界。我实在佩服当年园林设计者的眼光,能选启功先生的书体,因为启老的书法极具竹子刚柔相剂,柔中见刚的特征:笔法似竹叶的秀美、尖(坚)挺,结体如竹枝的畅达、舒展,性情犹郑燮的《竹》诗所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高洁、清纯。启功先生是我国当代书法大师,他的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规整中见灵动,严谨中见流美,风神肃穆,圆转纯和。他将唐楷的“求法”和宋书的“求意”融为一体,既符合传统的法则规范,又有现代的精神意趣。这种竹情与墨趣的融合,在清晨的露水中,在薄雾的笼罩下,在夕阳的倾泻时,表现得格外鲜活,那种灵动感、流动美,实在令人陶醉。
在其它的不少景点,还穿插着许多名家的墨宝。大康(康殷)为斑竹区题写的“斑竹簏”石刻,在蔽日的斑竹丛中十分醒目。斑竹,学名筠竹,竹秆渐次出现紫褐色斑点或斑纹,老竹斑点连成片状,竹材匀齐、劲直,柔韧致密,秆色美观。一提起斑竹,我们便想起两句著名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一阵悲凉感!但当我们欣赏“斑竹簏”刻石,那具有金石味的楷书,方圆结合、以方为主的笔法,高古挺健、朴厚宽舒的结体,内心油然产生一股力量。这真是一副绝妙的情感调节剂。进入“江南竹韵”景区,圆形拱门的两侧刻有林铠书写的一副对联:“片石疏篁添雅韵,回阁曲迳寄幽思。”此联笔力遒健,体势多变,苍郁古劲,屈曲盘绕,极其生动地展示出景区的环境。在“筠石苑”的“友贤山馆”,刻有王镛书写的对联:“紫电飞白径试笔,苑花薰日好读书。”此联笔力朴拙,纵横捭阖,似横涂竖抹,却貌拙气酣,意趣奇绝,联系楹联所表达的内容,道出了文人墨客的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舒畅感。在竹苑的幽深处,有两座错落有致的竹楼,主楼上有华非题写的“绿云轩”牌匾,行草秀逸劲健,着墨不多,却情驰意足,表达了对翠竹穿云拨雾的寄情和想象。柳倩题写的“八宜轩”,刚柔相剂,遒丽兼容。亭内还有王遐举书写的唐代诗人张的咏竹诗:“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隶书的醇厚圆朴,力沉而神畅的风格与诗的含蓄清朗,超凡脱俗的气节融为一体。另外水榭茶楼上李苦蝉题写的“问月 ”,“月”字倾斜,欹正相协,规整中显活泼;竺亭旁的石雕“观鱼”(康殷书写)二字,金文笔法,甲骨象形,极为生动。
在紫竹墨韵中,还有两道重彩,那就是正门入口处,一块不规则的巨石上,刻着郭沫若题写的“紫竹院”三个大字,笔力遒劲,结体舒朗,气势雄浑,潇洒自如。据说,这几个字是6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此和朋友一起吃鱼时,应主人邀请写下的,难怪字里透着极浓的兴致。在公园的西北面,沿南长河新建造了一条长廊,长廊尽头的入口处有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刻石“紫御湾”,笔法精熟,结字秀丽,脉络贯通,气息纯正,与流淌的河水相伴,真是情趣盎然。
紫竹墨韵,情真意切!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饮食墨趣
后一篇:
国学与美学第一章第一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