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食墨趣

(2006-09-05 09:08:55)

饮食墨趣                               饮食墨趣

                                     曹利华

   吃饭已远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满足精神需求,“品味”就来源于此。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叫《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说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起源于吃,是从味觉开始,然后再发展为精神的和情感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味觉与视觉密切相关,中国人自古就把吃和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人的饭店特别讲究装饰,尤其是门脸,而门脸上的匾联则更为重要,许多书法名家都愿意为它献出墨宝,渗透着浓浓的情意。

   饮食墨趣

    启功先生为京城长椿街一家极普通的饭店题写的匾联十分醒目。匾额为“非主流”,对联是“寻常百姓家庭菜”,“友人相聚非主流”。匾联典雅挺秀,布白谨严精到。匾额以及上联第三字和下联第三、五字的笔墨加重形成的字眼,使整幅作品在沉稳中产生对称而又有变化的韵律感,加之印章的精确部位和十分口语化的联语,表现了艺术家认真严肃的态度和鲜明的平民化意识。但是这幅对联明显不对仗:“寻常百姓”和“友人相聚”,一个是偏正结构,一个是主谓结构。在苏州街,由粤穗著名书法家秦萼生题写的魏楷匾额“顺峰山庄”和启功题写的行楷对联:“顺应民以食为天”,“飘香南北见此峰”,书风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方折厚重与典雅挺健为伴,灵动秀美和沉雄整严互融。但是启老的联语最后连韵脚都不讲究平仄了,这对一位能写出《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古代字体论稿》的资深学者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不可思议的事,但仔细一想,在一个普普通通的饭店门口,有几个人去讲究或懂得诗词的对仗和平仄呢?启老的心思是十分清楚的。悟出了这个道理,也就不自以为是了,反倒是对启老由衷地增加了一份敬意。

   饮食墨趣饮食墨趣

    北京饮食匾联十分丰富,特别是外省市书家的作品,表现出风格多样性的特点。在书体方面,碑派似乎占了一定的优势,除了上面提到的粤穗著名的书法家秦萼生外,河北沧州著名书法家蒋云泉的作品也十分突出。在燕沙饮食街,蒋云泉题写的匾额《川府酒家》以及对联:“巴蜀珍馐山野味”,“京城头家川府楼”,悬挂在原木结构的门楣和门柱上,雄强俊迈的魏碑书体令人眼睛一亮,笔力雄浑峻拔,结体端严大度,平稳中见气韵,深邃里见神采。如此有功力的书法,让京城百姓感受到大运河畔书家那种“逆水行舟纤夫吼”的博大情怀。在书风上,形式活泼生动,突破了传统榜书的樊篱:比如辽宁杰出书画家高志山题写的《李老爷鱼头火锅》,笔画以欹侧取势,横画斜长,竖画虬曲,相乖相应,运笔颇得黄庭坚的笔法,笔势奔放自由,犹如“乱石铺街”,自然成趣;又如四川著名书画家刘云泉题写的匾额“皇城老妈”和“巴国布衣”,这是成都两家大型餐饮企业。书风明显受“二爨”和“嵩高灵庙碑”的影响,古朴奇巧,隶意甚浓,字体方正,险劲庄严,大有超尘脱俗的意趣,使我们感受到山城人民质朴和刚毅的性格。

   饮食墨趣

    饮食匾联自古有之,京城的“都一处”,原是乾隆亲笔题写,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都一处”经历了多次装修翻建,1964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观赏乾隆御赐的虎头匾后为“都一处”重写了一块,现在悬挂的就是郭沫若题写的这块匾,意酣笔畅、洒落遒劲的行楷,为店面增添了时代的气氛。在前门外粮食店街的匾额“六必居”,笔墨饱满,苍劲俊秀,柔中见刚,笔锋、功力均属上乘,但是为什麽没有落款呢?我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这块匾原来是明代奸相严嵩所书,同时他还写了菜市口的“鹤年堂”、珠宝市的“花汉冲”和新街口的“柳泉居”,我特意去看了一下,“鹤年堂”也没有具名,“柳泉居”已是当代书法家松阳所书。匾额往往记录了一段历史以及历史的变迁。

  饮食墨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饮食匾牌越来越注重文化意蕴。增光路有一家不大的饭店,店面的装修却十分引人注目,灰色的墙面上镶嵌着四个金色的大字:“厚德载物”,侧屋的顶上横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粮食缘”,落款都是倍受画界关注的青年书画家蔡勇。“厚德载物”,字体遒劲而厚重,与人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的内涵相吻,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润泽流畅的行楷“粮食缘”是什么意思呢?我初想是:民以食为天,百姓与粮食天生结缘。但店主告诉我,这是“良师缘”的谐音,我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包含着店主对师长如此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京城墨魂
后一篇:紫竹墨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