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闲话“泄洪”

2025-07-28 19:18:41
标签: 枚庸 随感 杂谈 灾害 泄洪

枚庸

近期北方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雨量破纪录,“一天下了一年的雨”等类似话题登上热搜。

今天,北京市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该市水文总站又发布洪水红色预警。我特别注意到,据最新消息显示,密云水库已加大下泄流量,为后续预留防洪库容。

相关报道专门指出,受强降雨影响,密云水库上游来水量显著增加,水库在充分发挥拦洪削峰作用后,处于超汛限水位运行状态。这样的说明,以前并不多见。

我想之所以有这个表述,不得不提人们长期以来对“泄洪”的误解。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村里涨大水,都是上游水库泄洪惹的祸”“由于某水库泄洪,洪水导致河堤溃决”,等等,好像“泄洪”成了罪魁祸首。

即使在洪涝灾害频繁的江西,如此例子也数不胜数。何况是印象中很难遇到一次洪涝的北方地区,当年山东寿光种在河滩地上的大片蔬菜被淹,也曾一度被媒体提出与泄洪有关,矛头直指水库调度的问题。

讲到这里,莫名想谈谈“泄洪”的话题。当然,首先要涉及到水库几个特征水位。像什么死水位、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等,从字面上应该都很好理解。

就防汛而言,还有几个关键水位。比如防洪限制水位,俗称“汛限水位”,一般汛期在这个水位以下运行,如果超过,意味着可能就要采取调度措施。再者,是防洪高水位,为了满足下游保护对象设计洪水内防洪需求而设置,其与汛限水位之间的库容,称为防洪库容。

从实践层面看,如果上游来水大幅增加或者下游将遇到超设计洪水。水库可以在汛限水位到防洪高水位运行,适当“蓄洪”“拦洪”,以缓解下游的压力,也达到削弱或错过洪峰的目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削峰”“错峰”作用。

此外,还有校核洪水位,比正常情况下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即设计洪水位还高。它是水库在非常情况下短期内能承受的最高水位,再高就随时面临溃坝风险。

简单来说,水库在汛限水位以下,好比装十个立方水的杯子。这时,上游来了一立方水,如果天然状态,下游也有一个立方,但加上这点水还没到防洪高水位,这个杯子就装下了,根本不需要泄洪,对下游丝毫没有影响。

再严重点,若是上游来了五个立方,超过防洪高水位,可能就要适当泄洪,但一定不会让下游承受五个立方,也许只有一两个立方,相对也大大减轻防洪压力。

要是最极端的情况,洪水可能超过设计甚至校核洪水位,来了个十立方,杯子根本装不下,只能一泄了之。否则杯子破了,二十立方水全倒下来,哪里吃得消。

不过话说回来,水库调度真的是个技术活儿,取决于降雨、洪水等预报的精准性。同时,还要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堤内外等情况,在保证工程安全情况下,对何时提前预泄、腾库迎洪,综合研判、果断实施。

我只想说,“泄洪”是调控洪水的一种人工手段,实施过程中难免有瑕疵,相信在官方作出决策时,已经尽可能发挥了水利工程的最大防洪效益。

总体而言,洪涝面前、水库“泄洪”,某种程度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但一定不是“罪祸元凶”。

写于2025年7月28日傍晚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