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双玉与潮州方言(纪念吴双玉先生诞辰100周年,2006):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6)

(2024-08-21 12:15:02)
标签:

吴双玉

潮州方言

蔡启贤

韩山师院

刊文纪念

分类: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家史)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旧文重编,请即公开发布) 

吴双玉与潮州方言


 作者:蔡启贤 (江湖侠客吴仲湛 推荐)


   (注:吴双玉先生是江湖侠客吴仲湛的先父,本文原发于2006年,纪念吴双玉先生诞辰100周年 

吴双玉先生(1906-1959),原名元华,又名珏。原籍潮阳县人,为吴子寿先生第四子。子寿先生为同盟会会员,汕头大岭东日报社社长。辛亥革命前,大岭东日报在粤东地区是宣传革命、鼓吹革命的唯一报纸,对反抗满清统治起着重要的作用。子寿先生为当时报坛盟主,有人作《汕头报坛点将录》,将他称为“托塔天王”,像《水浒》中的晁盖。 

子寿先生的子女,都是才华横溢,学识过人,双玉先生特别为他所喜爱,能继承子寿先生文化事业者,唯有双玉先生一人。他主办过《方报》《雷报》等报刊,对盘据潮汕一带的军阀,毫不留情地揭露他们的罪恶,批判那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报刊获得群众普遍的称誉。 

抗日战争时期,双玉先生曾任战区战地记者,潮汕沦陷后,寄居揭阳,任真理中学教师。抗战胜利后回汕头协助饶宗颐先生编修《潮州志》,任分繤,并兼南华学院讲师,主音韵学教席。 1949年国家政权国共易手,饶宗颐先生买了去香港的船票,邀双玉同行。吴自以为书生一介,且其在共产党内的胞弟们即将随大军入城,故有恃无恐,婉谢而留在大陆。 

解放后双玉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聿怀、礐光、金山等学校任教。1957年不平常的春天中他遭受了和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同样的命运。1959年的严冬,因体弱不耐风寒,心脏病突发,逝世于青海湖畔一个叫黑石头的地方。二十年后,这一切才划上了句号。 

双玉先生的著作除《潮州志》中《交通志》《实业志》《兵防志》《职官志》等已刊行外,尚有《潮州工夫茶》一书,内容极为详尽,及为丘玉麟先生的《潮州民歌集》所作的《潮州方言名词注释》,都未及付印,存稿惜已散失。即便是有关音韵、方言研究之零篇,曾散见于报刊者,现也难以寻获。又《潮汕字典》全稿,则被林中梅先生带往新加坡出版,林先生去世后,不知原稿是否存在。 

前年我把韵古楼主人所作《温丹铭先生传》,送给温原先生,他将家中保存吴双玉先生的《潮州音类古源考》一稿转送给我。最近韩山师院拟编印潮汕文化研究专刊,故特检出此稿请为刊布,此文为其前言。稿末附有饶宗颐先生与温丹铭先生讨论此稿的信件,对潮州方言的研究提出各人的意见,尤有参考价值。现在能使双玉先生的“方言文字”不再凐没,全赖韩山师院潮汕文化研究室大力支持,我作为双玉先生生前友好,除了对韩山师院的同志表示衷心感激外,并简略介绍双玉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此稿发见的经过。  

双玉先生逝世时,我曾作《烛影摇红》一词悼念他,附记于此:

“穷塞边头,夜深冰雪凝云闭。荒坟寥落鬼啾啾,魂也归无计。应念孤雌稚子,傍楼阴,遥天洒泪。千秋沉恨,杜宇声中,依稀心事。 

“鼙鼓相逢,欧盟当日,犹记磐沟恢寨,正栖皇,同坠沧桑涕。剩得方言文字,任飘零,何人料理。只凭杯酒,一酹湘纍,人间何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