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录:岭东潮汕早期报业的开创者吴子寿: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85)

(2024-08-19 13:06:16)
标签:

岭东潮汕

报业开创者

吴子寿

辛亥革命

访谈

分类: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家史)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85)

(旧文重编,请即公开发布)

 访谈录:岭东潮汕早期报业的开创者吴子寿: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85)

访谈录:岭东潮汕早期报业的开创者吴子寿 

(原文题:百年缅怀,潮汕早期办报人吴子寿)

作者: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学生记者,陈姗 李燕语 范灵浩 余霓

(2011年04月5日)

江湖侠客吴仲湛 推荐 

    原文记者按:今天是清明节,不禁想起了100年前,从广东走出的辛亥革命领军人物和骁将,1907年饶平发动的丁未黄冈起义、1900年的惠州三洲田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庚戌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直到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完成了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的政治夙愿。

    100年后的今天,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只是革命党人的背影,当年辛亥革命先驱鲜血滴落的泥土里,一块块受人景仰墓碑,庄严而肃穆。100年,能够让生活发生翻天的变化,却不能够磨灭过去的痕迹。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编辑部特推出“百年缅怀”系列,探访先驱后裔,以期能从中了解追寻先驱脚步。谨志。

全文如下: 

    1941年11月11日,吴子寿在弥留之际,身边只有外甥女郭德斐夫妇送行。老人在临终之时嘱咐家人:若汪精卫“政府”发来唁电,不收;派人来吊唁,不接待。老人出殡时,正是香港沦陷的前夕,但前来送葬的时任中央政府官员及香港各界人士逾千人。 

    这位在弥留之际仍有一身傲骨的老人,不仅是近代潮汕民主革命领导人,还是岭东报业创始人,其对潮汕地区的启民智、拢民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冬日的一个下午,笔者一行4人来到汕头市金平区长平路平西一街,造访了吴子寿第七子吴元杰(吴凌)的遗孀杨赛贞女士及其幼子吴游先生。相隔一周,又到广州,拜访了吴子寿的另一孙子吴仲湛先生。

    吴游,是吴子寿第七子吴元杰(吴凌)的幼子,现居住的是一间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有50平方米的老房子,还是大姐吴双的房产。狭窄昏暗的空间里,除吴游以外,还住着其90岁的老母亲以及吴游私人看护阿秀。

    吴游与阿秀还有段感人的故事。2006年4月,已经照顾了吴游10年的阿秀突然患上脑梗塞。经过两天治疗,她拖着只有半边有知觉的身体回到吴游身边,继续照料“吴游大哥”。面对昂贵的药费,吴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治疗阿秀,他向《汕头都市报》拨通了电话。市民们纷纷为他们的事迹感动,共筹措了6万余元,给阿秀治疗。最终阿秀病愈,回到了吴游身边继续照料他的生活。

    刚走进院子,阿秀就赶忙迎了出来,亲切地往屋里让。小小的客厅里,吴游的轮椅占了大半地方。虽然可以看出脸上肌肉有些僵硬,但还是笑了笑。蓝白格衬衫的肘弯处,毛线衣已经磨透了。 

 访谈录:岭东潮汕早期报业的开创者吴子寿: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85)

阿秀和吴游(陈珊/摄) 

    吴游原是汕头市一名游泳健将。 1976年,年仅20岁的他因在一次跳水中不幸碰到石头,颈椎粉碎性骨折导致高位截瘫,除了头尚能自由转动、胳膊可以挥动,对身体的其他部分全无支配能力。一个热爱游泳的运动员、高考制度恢复之际一个在数理化及外语方面都有扎实基础的学子,只能在新生活的大门前裹足不前。

    吴游很坚强,乐观生活着,还尝试着文学创作,并在4年前加入汕头市作家协会,发表过一些优秀的作品。就在去年初,汕头市文学界十多位朋友还去探望他,欢谈、赠书、赠礼品,朋友们送来爱心捐助款1700元。34年的轮椅生活,让吴游今生至此离家外出最远的一次是广州,那是在伤残之后去求医治病,但吴游认为一点儿也不“潇洒”,是花钱受罪。如今,吴游每月依靠政府派发的250元低保户的救济金和母亲在中药医院工作岗位的每月900元的退休金,还需每月支付护理阿秀600元工资。虽然侨联诊所每月送他部分必需药品,但主要是依靠香港的大姐吴双的救济过日。 

    “毁家抒国,淡泊名利”。吴游觉得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祖父,再恰当不过。与赫赫有名的辛亥先驱相比较,吴子寿可供查阅的事迹很少。吴游讲道,“几乎可以说是我祖父自己毁掉他的资料”。国民党在30年代对辛亥革命元老有补助措施,但是吴子寿拒而不受,说自己已老,没办法参加抗-战已是很惭愧,怎么还可以拿国家的钱?所以把自己的资料都毁掉,坚定地表示不拿国家俸禄。之后,吴子寿应香港大学邀请,去港大教学,只身前往香港。香港沦陷,抗战以前所有资料几乎都毁掉。在文化大革命之时,其后辈子孙也被迫将绝大部分祖父的资料销毁。 

    吴子寿,名观葆,字子寿,以字行,祖籍潮阳华阳乡(今潮阳河溪镇),1872年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封建官僚世家,父亲吴燮尧为清朝福建省漳州知府,殁于任所。后时年三岁的吴子寿随母亲程氏归粤,在潮州的外祖父程学台家就读。 

    在潮州读书时,吴子寿深受孔孟之道等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又受到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较为激进。据传,吴子寿青年时曾于潮州府城楼前登台演说,鼓吹革命,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及至慷慨激昂处竟咬指写血书,全城为之轰动。后其多次激进行为皆因其父官场友人及外祖父的关系免于官司。 

    吴子寿认为,国家要进步富强,首先必须唤起民众之觉悟,而“启发民智,非籍报纸无以广宣传”。1902年,吴子寿与好友曾杏村在汕头育善街开设岭东阅报所,提供上海香港等地的报纸给广大的市民阅览。同年5月,吴子寿等人参与汕头第一家报社岭东日报社的创办,当时《岭东日报》由杨季岳主持。 

    1904年,吴子寿创办了《鮀江公理报》,在报名下有英文 Public Opinion(公众观点)及“本报昔名鮀江报,今名公理报”之小字。后因进一步开启潮汕民智需要,他们又在汕头外马路存心善堂后创办了更加通俗易懂、用潮汕方言编写的《潮声》。《潮声》创办后,日发行量达2000余份,大受民众欢迎,后因刊登文章,“光绪为西太后毒毙”,触怒清朝当局被封。 

    1907年,吴子寿任《双日画报》的主笔,因该报耿直感言,触怒了清廷,次年就被当局封闭。同年吴子寿与许雪秋等参与组织领导丁未黄冈起义,不惜变卖父亲留下来的家产,以此购买枪支,供应前线士兵的使用。 

    宣统元年1909年,汕头自治议事会成立,吴子寿被推举为汕头镇自治议事会副议长,他以此合法身份创办了《图画新报》。此报由名画家王逊供画稿,使用石版印行,图文并茂,笔锋犀利,针砭时弊,堪称为“革命推波助澜之新文化阵地”。 

    在广东省博物馆,至今还藏有宣统元年四月十六日新闻纸一百号之《图画新报》散张,报上印着报馆的地址在汕头顺昌街,星期日停印,星期一停派,日出一张纸。报价每月洋三角二分,零售每张洋一分半。内容包括图画与文字两部分:文字部分有论说、要电、译件、广东新闻、本国新闻、岭东新闻、杂俎、谈丛。图画部分有时事画、漫画、讽刺画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资助革命,吴子寿更将祖业变卖殆尽。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潮汕光复后,吴子寿出任同盟会潮汕交通部部长,实为担任同盟会内外的联络人。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吴子寿连同汕头新闻人讨袁。1913年,惠潮梅镇守使吴祥达搜捕汕头讨袁人士。毫无疑问,吴子寿等也在通缉名单之列。后来幸好得到“海上义士”陈脚蛏的搭救,举家连夜乘渔船奔赴澳门避难。之后,他仍不忘革命事业,变卖家产、筹集资金购买枪支弹药,提供给前线部队以讨袁之用。 

    说起陈脚蛏勇救吴子寿,“实亦是以德报德之举”,吴游告诉我们。陈脚蛏原是海盗,作案多宗,被捕获后,吴子寿仗义保释之。而后子寿为袁世凯缉捕而遇险时,陈脚蛏竟舍命冒死相救。 

    袁世凯倒毙后,吴子寿重新回到了潮汕地区,先后出任岭东自治会会长、汕头市第一届参议会议长后,因看到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无法苟同,遂淡出政界,专心办报教学。1920年,吴子寿自筹资金,在顺德街创办了《大岭东日报》,出任社长一职。该报笔锋犀利、影响深远。饶宗颐先生对该报评价极高“持论严正,奸佞震聋”。鼎盛时期,该报甚至派至美国、南洋一带。

    “祖父爱国不爱家,”吴游说。吴子寿从教多年,门生故旧甚多。他为人正直,讲义气,不怕权贵,且乐于助人,常救人于危急之时,德高望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军队潘荣森营长率部进驻吴子寿家乡华阳“剿匪”,大肆劫掠,民众二百余人被捕。乡亲走投无路,求救于子寿。子寿闻讯,专程回乡会潘,慑于吴子寿的声望,潘不得不立即尽释被捕无辜百姓。 

    吴子寿共有13名子女,大子至七子由元配梁氏所生,其余由侧室林氏所育。吴游说,父辈生活很艰难,很凄凉。除了大伯父吴元海得到朋友帮助,到圣约-翰大学读书外,其他子女基本是自己谋生、学习、发展。生活举步维艰,几位伯父甚至迫于生活,到码头清扫散落在地上的米碎来充饥。 

    吴子寿最疼爱才华横溢的四子吴双玉。吴双玉在音韵学方面颇有造诣,著有《潮汕音类古源考》、《功夫茶说》,接着又与饶宗颐一起编写了《潮州志》。为潮汕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九子吴元成、十子吴荣、十一子吴元龙曾为地下工作者,都是共产党的干部。 

    吴游和在广州工作的吴仲湛(吴双玉之子)堂兄弟两个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祖父不爱家”,听其祖母林氏说,祖父经常在社会奔波,每天都忙着闹革命、办报纸、教育人,很少回家。到后来,甚至在路上认不出自己的幼子。晚年的吴子寿深谙佛学,视名利为浮云,开创了汕头佛教事业,虽非佛教居士或教徒,但他于1921年在汕头成立了念佛社。 

    吴仲湛认为,祖辈父辈都有着不张扬的性格,视名利如浮云。虽然这是文人志士的优良作风,但不等于不能呈现出祖父辈的伟大事迹。“我比较叛逆、张扬,”吴仲湛笑着道,“但历史的传承需要我们来实现,我们也有责任将辛亥革命先辈的精神延续、传承下去。” 

    又记《大岭东日报》社址在汕头顺昌街12号。

    吴子寿先生之九子吴元成烈士生前是中共韩江游击纵队一支队副支队长,1945年牺牲于大北山战场上。十子吴荣、十一子吴元基解放前从事于中共潮汕地下活动,解放后是汕头文艺和卫生系统领导干部。七子吴凌是新中国汕头海港检疫所第一任所长,为解放南澳岛立过战功。

访谈录:岭东潮汕早期报业的开创者吴子寿: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85)

吴仲湛与汕头大学学生余霓陈珊范灵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