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桂明
一年一度的“两会”来了,各种各样的会外活动也来了。
去年此时,江西省政府在刚刚开业的江西大厦召开了“2007江西发展同乡联谊会”;今年此时,几乎同样的领导、几乎同样的格局、几乎同样的与会人员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会议室,召开了“2008江西籍在京人士座谈会”。
尽管会议名称不同,但主题还是相同的。那就是进口的江西老俵、出口的江西老俵和在家的江西老俵坐在一起诉诉家乡情、说说家乡事,共商家乡发展大计,共谋家乡发展思路。
但是,两年的会议给我的感觉是,召开会议的初衷是很对路的,但会议召开的形式很不对路。将近500人的会场,在大红的背景下,却是人挤人的与会者。坐在前排的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同乡,其他人都得往后靠。每年会议的亮点(不管是过去在国际大厦还是这两年在江西大厦),主要就是听听我们那位口才好、思路清、观点新、形象雄的省长吴新雄同志这位进口老俵如何以一种诗一般的语言、一种极其轻松活泼的方式,介绍家乡的情况,描绘家乡的未来。听后让人振奋,令人叫好。至于那些挂着领导头衔的在京老俵,不知道是谦虚还是迷糊,大多好像没有找到讲话的感觉。因为他们大多讲的是我们在文件中、媒体上和凡会必有的“重要讲话”里,都能或看到、或听到的同样的话。他们都是说,家乡领导应该如何如何、家乡人民可以怎样怎样。听到最后,就是没有什么实在的思路,也没有给出什么对路的出路。所以,有些与会者就感叹道:真是可惜了驻京办花这么多钱!为什么要请他们来讲一些套话、讲虚话、讲空话?尽管他们普通话讲得不错,但讲的实际上都是普通的话!
但是,今年的会议有一个亮点让人略感惊喜。
在
3月1日召开的会议上,在仅有的几个发言机会中,惟一的女性、来自商务部外事司的司长隋翚女士终于说话了。可以说,这是一位很能说、会说、敢说的进口老俵(因为她父母是南下江西的山东人,她是出生在江西的山东人。她说,按照出生地主义,她就是江西人)。在她的发言中,她既得体地赞扬了吴新雄省长等省领导,又委婉地批评了江西驻京办的领导;她既积极地评价了江西人的传统美德,又客观地指出了江西人的落后观念;既毫无保留地告诉家乡人应该如何利用外人所不知的商务部的资源优势,又毫不客气地告诉家乡人应该如何摒弃那种只是依靠一个会议进行招商引资的工作模式;她既以一个外乡人的视角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又以一个家乡人的身份贡献了明确的发展捷径……。可以说,有点有面,有虚有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条理,有思路,有建议,有批评。于是,她的发言博得了一阵阵支持鼓励的掌声和赞同理解的笑声(鼓掌次数已经超过了支持吴新雄省长的)。
看来,作为出口老俵,要把江西建设好,我们还得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说出有效的建议。干得好,只是一个重要方面。说得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既干得好,又说得好,那就是全面了。
也许,那些发言的领导说的话尽管很普通,但可能为家乡做的事可能很不普通。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向他们表示敬意。但我们依旧要说,对家乡人,我们一定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对家乡建设与发展有用有效的话。
跟家乡人说什么话?这可能是一个很普通又不普通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