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谢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

(2006-10-09 10:50:44)
分类: 所感所动

——我的答谢词

 

刘桂明

  

    正如一位老兵在退伍前的最后一个军礼,犹如一个球员在退役前的最后一场球赛,就如一名教师在退休前的最后一节课时,我——作为中国律师杂志的负责人,正在主编最后一期刊物。

  此时此刻,自然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从10年前的冬天编发第一篇文章《谁来保护中国律师》(作者夏露现供职于中国司法考试中心),到10年后的秋天以文字告白的方式与各位律师、各位读者道别。期间,3600多个日日夜夜之难忘时光,30个省、市、自治区走马观花之难忘记忆,120多期刊物案牍劳形的审读、皓首穷经的编发之难忘版面,仿佛历历在目,好像悠悠在心。

  此时此刻,我却要改换频道,握别大家……

  应当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为难的决定,也是一个困难的决定,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之所以说是为难,是因为我实在难以割舍自己对律师朋友的真情实感。我常常说这样一句话:从来没有一种职业让我如此向往,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让我如此动情,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让我如此牵挂。现在,要握别广大律师、要挥别律师界,实在是非常非常为难。

  之所以说是困难,是因为我要说服自己很困难。此次我离开中国律师杂志社,前往共青团中央任职,有人说是激流勇退,也有人说是见好就收,还有人说追名逐位,更有人说功名熏心。尽管我对这些说法不敢苟同,但我的确花了很长时间来说服自己。因为,我觉得中国律师杂志需要增添新的激情、需要增加新的创意、需要增强新的魅力。而我的能力与才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如此艰巨与繁重的时代使命了。李白有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所以,要让律师朋友理解我一番苦心,实在是非常非常困难。

  之所以说是艰难,是因为当有的律师从不同途径得知我即将转会的消息,几乎异口同声地反对与劝阻。在律师界十年多来,我常常以“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为职业训言。现在,我却要行转会之时髦、悖律师之意愿,实在是非常非常艰难。

  此时此刻,惟有感谢才能表达我对所有给予我无尽关心、关注、关爱的人、对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的谢意与敬意……

  感谢各地律师朋友的关爱!是你们的关爱,让我拥有了工作的激情,让我获得了事业的自信,让我领略了专业的智慧,让我感受了职业的魅力。谢谢你们,各位律师、各位朋友!

  感谢司法部领导与全国律协领导的关怀!没有你们的关怀,我能够一如既往地在这里服役十年,是无法想像的。在这里,我尤其要特别感谢时任司法部部长、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对我的关怀。当年,是肖扬同志在我当时工作调动遇到困难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当年,是肖扬同志在就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前夕对中国律师杂志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与祝愿:“望继续努力,把刊物办成广大律师所喜爱、社会公众所欢迎的杂志!”;当年,是肖扬同志为拙著《法治天下》欣然破例题写书名。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任继圣会长、高宗泽会长、于宁会长和历任秘书长对我工作上的指点迷津与关怀备至。

  感谢政法界各位领导与各位朋友的关注!因为有了你们的关注,中国律师的职业追求才赋有了时代价值与法律使命,中国律师杂志的采编与策划才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而我本人的工作内容才具有了更多的亮点与焦点。

  感谢学者朋友、记者同仁的关照!有了学者朋友的关照,我们才知道应该想什么、应该看什么;有了记者同仁的关照,我们才知道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你们为我的事业、为中国律师杂志的工作不仅加了油、助了威,而且还增了光、添了彩。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与关心!家庭永远是心灵休憩的港湾,是心灵加油的驿站。像我这样10多年几乎牺牲了所有双休日的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的生活节奏,我的家人不仅适应了,而且还理解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适应与理解中,还能在生活中不断地细致入微地关心。没有这种关心,要以旺盛的精力与健壮的体力去投入工作,也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我要感谢我在全国律协及杂志社的各位同事的关情。人生在世,同事是缘,同事是情。10多年来,同事之间的合作共事、同事之间的愉快共事,过去是我工作的动力,现在是我难舍的情感,将来是我难忘的回忆。

  ……

  需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表达的谢意还有很多很多,但言长纸短,只能向你们说一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谢你的关心、关情、关怀、关照、关注、关爱!

  此时此刻,耳边响起了台湾歌手赵传那首脍炙人口的《给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感谢你与我患难与共,感谢天,我的心有你能懂,感谢在泪光中,我们还能拥有笑容,虽然在此刻,我们必须暂时互道珍重。”

  我的名字很平常,我的工作也并非很突出,但却有这么多人非常清晰地记住了我的名字。为此,我没有理由不满足,我没有理由不知足,我没有理由不骄傲。

  最后,我要告诉各位律师朋友的是,在工作上我好像离开了律师界,但我自认为,从感情上实际上没有离开律师界。也许,《中国律师》正是我们联络的直接桥梁。希望大家继续关注这本杂志、继续支持这本刊物。因为,我对《中国律师》的情感永远不变,我的心永远与律师们在一起,我的心永远紧贴着律师们的心,我的心永远与律师们的心一起跳动,一起憧憬着我国律师业的辉煌未来。

  注:顺告,我即将履新的工作岗位是: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100051;电话:85212393);另外,工作变动后,我的手机号码不变、邮箱不变(qianguzhou@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