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知青的农村轶事------1、不平凡的农场
(2016-07-20 07:30:47)
标签:
知青下放青春历史教育 |
分类: 随感 |
我们下放落户的农场位于322国道的旁边,离地区政府所在城镇约30公里的路程。农场处于一片退化的红土丘陵地带,那个区域又是一块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的高台,由于不能自行积水,过去没有外来水源的情况,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野岭。这里荒野的土地贫瘠,很多地块还是裸露的红土地,只有稀疏的野生灌木和乔木零散地分布在山间沟壑。
上世纪的1964年这里成立了零陵县属的国营前进人民公社,公社占地约13平方公里,接受主要来自湖南省城长沙市的知识青年到这里开垦建设。当年这些知青很多是满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到来的,经过这批约700多知青的艰苦拓荒,他们很快开发了五片大的区域,建成五个农业生产基地,盖起了一批办公楼、礼堂、职工宿舍、食堂、仓库、养猪场等建筑,这块荒芜沉睡的土地由此换上了新的面貌。可惜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早期下放的知识青年必然被卷入其中,他们在革命和被革命之后全部被遣散落户到了附近农村生产队。前进人民公社也随之撤销了。
到了文革的中期,为了改造那些”臭”知识分子和已经靠边站的大批干部,全国各地都建起了五七干校。零陵地区五七干校正好赶在撤销的前进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建立了起来。这样的干部学校实际还是让干部们强化学习伟大领袖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接受劳动改造的一个农场。作为地区各机关干部轮换学习劳动的基地,地区政府加大了对这里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出力度,农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湘江上游的潇水河双牌水库灌溉系统水渠的接入彻底改变了这一高台地域农业用水的状况。由于一些见识广、有经验的领导干部的亲身参与,以及一批经济和技术干部直接投入,干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了新的台阶。例如,他们采用六十年代最先进的植物嫁接技术,培育出了无核蜜桔,并且在干校各工区大面积种植;又如,引进国外优良瘦肉型公猪,经过与当地种猪的杂交,培育出适合外国人口味的优良菜猪。而且,这两个品种后来成为零陵地区出口国外,为国家换取外汇的拳头产品。到文革后期,被打倒的靠边的干部们陆续回到了工作岗位,地区五七干校的使命基本完成并由此而撤销。
知识青年下放运动到文革中后期,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而且不断尖锐和激化,国家把知青的下放由插队落户改为就近安置到知青点。撤销的零陵地区五七干校又由此改为零陵地区青年农场。
青年农场区域由三个工区的地域构成,每个工区相当于过去五七干校的一个连,干校的一个连也是过去老知青的一个生产队。五七干校的所属区域由知青公社的五个减少了一个,到青年农场相对干校又减少了一个。虽然农场所辖面积大幅减少了,但这里已经有满山遍野的柑橘林、梨树林、茶园,还有成片的水稻田和旱土地,农场的各类功能建筑物相映在林间,它已经是那个年代下放知青的最理想的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