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第五元素》《战争游戏》未来世界斯皮尔伯格美国 |
分类: 影评书评 |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黑客帝国》一开场,就借助于墨菲斯船长之口,向救世主尼奥展示了一个2199年的世界。而以“真实”为噱头,同样被无数的科幻奉电影为制胜宝典,决定着它的票房和口碑。在那个未来的世界里,导演们耗尽才情智慧,只为求得限量版的“真实”。然而,幻想永远先于技术问世,随后技术的脚步才会姗姗打破幻想的瓶颈,引领幻想进入更高的层面,这种互为反哺的关系,在计算机问世以后变得尤其显著。网络技术无处不在,与生活休戚相关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完善,它在为想象力拓展出巨大空间的同时,也让电影在现实与未来,恐慌与救赎之中,左冲右突,寻找着那个解读未来的答案。
科幻电影的发源地
科幻电影中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无不以尊重现实的技术为前题,之后才能实现它在逻辑上的推理和突破。在第一台苹果Mac机还沉睡不醒的时候,冷战中的美国,就在电影《战争游戏》中将黑客搬上了银幕。当时的电脑还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属玩具,直到电影上映后的第四年,第一个被业界公认的、具备全部特征的计算机病毒始祖C-BRAIN才宣告诞生。虽然今天我们对《战争游戏》中,黑客入侵学校电脑系统更改考试分数的“小儿科”提不起什么兴趣,但是也足够让1983年的影迷们,看得津津有味了。
1991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商业领域,服务器和联网计算机数量空前增多,主干网速度大幅提升,为科幻界注入一针强心剂,催生出一大批黑客影片。1992年的《通天神偷》们可以自由出入政府的电脑系统。1995年《黑客》中的“零度冷”,单枪匹马弄瘫了华尔街的1507台电脑,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1年《剑鱼行动》中的黑客,进入到了联邦调查局引以为豪的高级计算机监控系统“大闹天宫”,使得整个FBI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各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面对何种“真实世界”?沃卓斯基兄弟、斯皮尔伯格和吕克·贝松分别精心烹制了一顿科幻大餐,将未来生活的细枝末节一网打尽。吕克·贝松在1997年花掉了5亿法郎,创下法国史上最大手笔的影片投资之后,在《第五元素》中为我们展开一卷浩大唯美的未来画面。而斯皮尔伯格在2002年透过《少数派报告》,精心绘制了一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城市蓝图以飨观众。沃卓斯基兄弟在1999年的《黑客帝国》里,干脆将人类社会虚拟成了一套巨大、复杂的模拟系统程序,携手2003年的《重装上阵》与《矩阵革命》一起,成就了一个奇迹,一次互联网技术的彻底扫盲,一个关于自由平等的终极拷问,一场人类与机器的巅峰对决,一部火星撞地球般惊心动魄的史诗神话。
网络技术的想像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手写输入、语音输入、图像输入和界面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
时间被拉长到2054年的华盛顿。《少数派报告》里,斯皮尔伯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比精致的未来社会:再不用挂着一串叮当作响的钥匙或者磁卡开门了,家用电脑配备语音识别系统:开门、关窗、播放歌曲、打开电脑,主人用声线便足以掌控一切。这与《第五元素》中2259年的纽约城简直是不谋而合。斯皮尔伯格认定此时的鼠标和键盘早就不复存在,电脑界面如同全息摄影,操作者像指挥家一般对着空气“指手画脚”一番,各种功能便可实现。而吕克·贝松似乎对此不大感冒,《第五元素》中的总统大人亲自指挥的军队,还依赖于键盘的纯手工操作呢。《少数派报告》中的杂志都是电子版本,时刻处于滚动更新中,广告则彻底实现了个性化,所到之处,专门针对个人的广告就作为虚拟现实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