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诤纳言 帝祚维系
(2014-11-03 18:47:19)
标签:
谏诤公共政策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谏诤纳言 帝祚维系
中国的历史,按史学泰斗、著述逾千万字的吕思勉考证,自燧人氏元年算起,至今5288年。其中,历时最久的朝代为周,西周351年,东周516年,加起来867年(按柏杨版《中国历史年表》,自公元前1122年武王建周王朝至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为876年)。
中国传承至今的政治文化,其历史按《史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的说法,始于舜,多成于西周。后世史学家也相信,西周以及东周前200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内核的形成期。这恰好是中国历史行程过半的时期。
被梁启超称为“成一家之言”的王桐龄在他的《中国史》里曾总结道:“领土之广狭,与国家武力之强弱为正比例;国祚之修短,与主权者政治上的能力之大小为正比例。”实际上,国祚长短尚难定论,五千年复五千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帝祚长短倒是有数的。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大多数汉语词典里只有“帝祚”,没有“国祚”。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制高点在哪里?对此,史学家还没有大的共识。但考察西周的兴衰,谏诤纳言似乎是绕不过去的。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谏诤纳言未必始自五帝之五的虞帝,五帝之四的帝尧怕是在其之先。每逢大事,四岳皆进言,尧或采纳,或受启发,包括禅让于舜的决策也是如此做出的。舜以后的夏禹、皋陶以致商汤都秉持了谏诤纳言的传统,唯独到了商纣王,谏诤还在,纳言已死。
对于纣王的淫乱、酷刑及其治下的民不聊生,众贤臣接力“微谏”。致大臣比干,则高呼:“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然而,比干“强谏”于纣,换来的是纣大怒:“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于是,剖比干,观其心。后来便是众大臣逃离纣而奔于周,再后来就是周武王伐纣,纣拒之于牧野,纣兵败,武王斩纣头于鹿台,并在民众的拥护下建立了周王朝。
历史往往是重复的。商纣残酷拒谏给了武王立周的机会,可偏偏西周的亡还是在拒谏上栽了跟头,并且还玩出了新花样。西周的历史虽亡于周幽王,但导火索是周厉王点燃的。
厉王好利贪财,强征暴敛,尤其是采用称之为“专利”的垄断专营手段断国人生路,民众怨声载道。之前大夫芮良夫便进谏厉王:“王室其将卑乎?”并引经据典数落了垄断专营的危害。厉王不听,恣意妄行。之后,召公谏厉王:“民不堪命矣”。厉王大怒,用了一个叫卫巫的奸臣监督民意,国人不敢言。后厉王得意洋洋地对召公说:“吾能弥谤矣,乃不敢言。”召公再谏:“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意思是不让民众发表意见,比禹父治水还难。民之有口不敢言,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祸。果然,三年后,国人暴动,厉王逃逸。
从现代人的眼观看过来,始于尧舜,成于西周的谏诤纳言,就是政治上号召有识之士出于公心为政策的制定出谋划策,或作为政策评估者对公共事物发表不同意见,由此实现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保持经常的联系,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与有害性,增强决策的可行性与有益性。
在中国,谏诤纳言之所以是靠谱的,除了其本身具有公共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保持经常的联系”这一功能之外,另一点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毕其一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