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单纯信贷数量工具无助于稳增长
5月前20天四大银行新增贷款区区340亿元,不到4月份国内新增贷款规模的5%。对此,有银行业人士将其原因归结为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这毫不奇怪。自2010年二季度宏观经济持续减速以来,央行在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累计加息5次。这导致1年期贷款利率提高23.54%。如果将利率市场化因素考虑在内,企业贷款实际融资成本提高幅度恐怕在50%以上。从常识上讲,在经济持续减速过程中不断提高资金借贷成本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透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货币并因此人为制造信贷市场紧张空气来进一步提高借贷成本则是错上加错。
信贷利率虽然具有宏观调控的效果,但千万别忘了,利率作为资金借贷成本其本质是全社会平均利润率。这决定了利率与企业盈利之间总体上看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由于国内企业更加依赖银行贷款,本币贷款占到全社会融资规模的70%以上,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突出。由此也决定了美联储加息主要是透过约束消费来调控宏观经济,而中国央行加息主要是透过加大企业成本迫使其减少供给来达到调控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每一次周期性经济减速总是表现为企业盈利的收缩程度远大于消费需求的收缩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12月5日以来,央行已接连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宏观经济减速以及企业盈利持续恶化的情况似乎没有改善。有人就此给出降准无效的判断。没错,在经济持续减速过程中,单纯使用信贷数量工具通常是无效的。原因是释放可贷资源并不能缓解企业盈利下降与高利率之间的矛盾,以至于降准无法刺激企业贷款需求。正确的做法当然是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的混合使用,并且应当降息在先,在促进企业盈利能力改善或至少产生贷款成本置换性需求之后透过降准来加以满足。
严格地讲,此前的三次降准至少有两次没有产生释放可贷资源的效果,更多的是针对外汇占款减少引发的金融资产占用结构问题。于是,货币政策要想发挥稳增长的作用,需要在进一步降准的同时果断下调信贷利率。
当前降息的迫切性十足。这可以从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创两个月新低以及前4个月国有企业利润下降8.6%其中央企利润大幅下降13.2%中得到启示。着眼于经济运行的惯性,如不果断采取措施,5月份以至二季度经济进一步减速以及企业盈利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概率极大。为此,完全不必等到5月份数据发布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降息。如此才能体现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许多人担心,降息之后伴随存款利率的下降,银行的吸储能力会下降,存款会受到冲击,受贷存比约束银行的可贷资源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将受到挤压,以至于无法刺激贷款增长。表面上看这不无道理,但未必不是纸上谈兵。首先,贷款增加通常会带动存款一同增加,资金不会由于增加贷款而流出银行体系。就此而言,降息不能起到刺激贷款增长的担心是多余的。其次,同样的道理,即便是降息后消费增加资金也不会流出银行,当然也不会减少存款,很大程度上只是从一部分增加消费人群的储蓄账户转移到另一部分尚未增加消费人群的储蓄账户而已。第三,由于降息本身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加上扩大消费的乘数效应,因此会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包括应收款项回流,由此增加账户现金余额。第四,降息与加息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虽然现在还无法判断未来的降息周期有多长,但要想结束已连续两年的经济减速,一次降息绝对是不够的。应当说,有关新一轮降息周期的预期比降息本身更重要。只有成功引导生产者与消费者产生降息周期预期,降息的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经历了几次政府干预下的周期轮回之后,未来的信贷增长不应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尽管这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应当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其中就包括利率之于居民消费与企业经营的弹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