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仍有信贷扩张空间
(2009-07-15 19:10:00)
标签:
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下半年仍有7.5万亿信贷扩张空间
据央行统计,上半年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7.73万亿元,增幅为34.44%。
如果不是很健忘的话,不久前人们还在谈论今年全年贷款新增额大致在8~9万亿之间。显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半年7.73万亿的新增贷款,显然是一个跌破眼镜的记录。
与此同时,来自境内外批评国内贷款增速过快的声音,以及警告中国信贷体系已进入新一轮高风险周期的声音,不绝于耳。另一方面,银监会似乎也在不断提示信贷风险。
那么,当前国内信贷风险真的处在高水平吗?是否应当在下半年对现有信贷扩张政策加以调整?下半年信贷扩张还有多大的空间?鉴于国内金融市场过度依赖间接融资,一旦信贷政策转向,其影响波及甚广,不仅会影响到楼市股市,更重要的是足以影响到投资增速、工业企业开工率、就业市场以及GDP增速,因此,对该等问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捡要紧的说,总体上看,衡量分业金融体系当中信贷安全的关键指标是贷存比,即贷款对存款的比率。目前国内依据巴塞尔协议制定的监管上限是75%。依据上述信贷数据,截至6月30日,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为66.64%,比年初升1.54个百分点。当然,这是一个总体水平。如果具体到商业银行,恐怕还不到这一水平。例如,工商银行年初贷存比仅为56.4%,估计半年末也不会突破60%。
在这种情况下,称国内金融体系信贷风险已处于高水平,显然是多虑。
从历史角度看,在1994年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以前,国内金融体系信贷业务一致处在高风险水平。较为具体的数据是,1978年贷存比高达163.1%,80年代后期维持在135%左右,1993年为111.1%。即使到了2000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也在80%以上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国内金融机构贷存比之所以从2003年开始明显下降,至2005年末降至67.8%,到2008年末降至65.1%,是由于央行配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持续紧缩信贷,特别是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执行的“量化紧缩”政策(主要通过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贷款资源量,与当前的“量化宽松”完全相反)。必须承认,这是导致国内经济进入08年下半年以后出现减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种将国内经济减速的原因全部推给境外金融危机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我相信,为解决国内严重的就业问题,年内将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存比恢复到70%的水平(其中银行体系相应的贷存比不过是65%左右),是充分必要的。动态地看(即着眼于下半年的存款扩张预期),这意味着下半年贷款扩张空间至少还应当有7.5万亿元的规模。即便如此,从监管的角度看,商业银行体系的贷存比还是远远低于监管目标值,依然具有大致10个百分点的扩张空间。这足以为2010年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操作性空间。
当然,最理想的,是财政部向商业银行增发足够大的国债规模,用财政扩张缓解信贷扩张风险。在此前的多篇文章当中,我曾分析过财政扩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果真如此,鉴于中国的国债风险是全球最低的,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注定也是全球最低的。
顺便说一句,由于立场完全不同,对于来自境外各种别有用心的研判,切不可盲目跟风。事实已多次证明,该等研判大多对中国不利,倒是对外人有利,或对给出该等研判的专业人士所供职的外国机构有利。在发生了立拓间谍及商业贿赂案之后,一些供职于外国机构的华人是否还有一颗“中国心”,的确是值得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