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型通胀不是通胀
(2009-07-12 15:55:00)
标签:
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输入型通胀”不是通胀
不久前有人对我讲,中钢协固执压低进口铁矿石价格的本意,是为了防止透过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推动国内出现“输入型通胀”。
我倒是觉得,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中钢协完全不必惧怕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真正该惧怕的,该是日本和韩国的同行。虽然在短流程钢产品上中国的钢铁企业还不是它们的对手,但在普通钢铁产品上,中国的比较竞争力绰绰有余。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钢铁企业一方面一再被迫接受铁矿石涨价,另一方面,受政府不当限制钢铁产品出口,严重制约了其消化成本上涨压力的能力。
想想看,如果在顺应全球铁矿石供给不足而形成涨价压力的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增加出口,不仅可以消化成本上涨压力,而且可以加快全球钢铁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步伐,进而在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基础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没错,我的意思是说,高进高出,蚕食国际市场,是应对进口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真正有利的对策。
推而论之,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总体上看都对中国有利。不妨让我们回顾以下近10年来的历史。1998年,当原油价格降至10美元一桶的时侯,中国出现了出口负增长(虽然亚洲金融危机是一个原因,但发达经济体国内产能扩张及开工率提升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随着1999年第四季度原油价格快速回升,到2000年,中国出口增长年率由上年的6.1%大幅提升到27.7%。进入2001年,油价再度出现回落,那一年中国出口增长率降至6.7%。此后,油价持续上涨,2003~2005年,中国出口增长年率分别为34.7%、35.3%和27.6%。此后的增长率虽然有些下降,但显然是受到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总体上看国际市场商品涨价对中国有利的格局依然没有出现更本性的转变。
到2008年,发达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收入依然是中国的16倍左右。这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劳动成本大致是中国的16倍。制造业的差距虽然相对较小,但也在10倍左右。从比较劳动力成本的角度看,中国确实不该惧怕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以来,发生在发达经济体与具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追赶型经济体之间的生产力转移,始终不断。终其原因,在于“生产力总是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这一规律。
回到正题。既然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可以为扩大出口提供商机,因此,便不会形成实质性的产能不足或供不应求,当然也不会由此导致国内通胀。
有人担心,即使工业部门不会由于进口商品涨价而出现产能不足,但是,应当防范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一旦这种现象出现,似乎还是避免不了通胀。
我丝毫不担心国内的粮食安全。恰恰相反,由于最近5年国内粮食产量累计增幅为22.76%,而同期人口增长率仅为2.79%,即使未来10年国内粮食产品维持零增长(这几乎不会出现),也不会成为通胀的主要动力。进一步说,到2021年以后,随着国内总人口数量开始进入漫长的递减周期,至2100年仅为5.6亿人。在这一过程中,粮食价格都不会成为国内通胀的推手。
其实,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内源型通胀。据我的研究,内源型通胀主要是由劳动力供给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引起的。2004年国内曾出现过局部的“劳工荒”,此后一段时间的通胀形势明显加剧。不过,虽然国内15~64岁劳动人口到2017年便达到峰值,但是,由于目前所积累的失业及潜在失业人口存量巨大,在充分消化这一存量之前,内源型通胀压力都不会十分明显。